缩略图

非遗传承视角下民间美术在小学的应用

作者

于贝贝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朝阳小学校 山西 朔州 036000

   

引言

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当今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学校教育则是传承非遗的重要阵地。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与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民间美术引入小学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还能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因此,探讨民间美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间美术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1.1 丰富艺术教育内容

民间美术形式多样,涵盖了剪纸、刺绣、泥塑、木雕、年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将民间美术引入小学美术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丰富艺术创作形式。例如,剪纸艺术以其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丰富的图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刺绣艺术则以其细腻的针法和精美的图案,培养学生的耐心与专注力。通过学习这些民间美术形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增强文化认同感

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民间美术背后的故事、传说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在介绍年画时,可以讲述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与春节习俗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年画所承载的祈福纳祥、驱邪避灾的文化寓意。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使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1.3 促进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关键时期。将民间美术融入小学教育,能够为非遗传承培养潜在的传承者,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掌握民间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创作方法,培养他们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民间美术展览、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传承意识。当学生对民间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时,他们就有可能成为未来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民间美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2.1 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小学美术课程中对民间美术的涉及较少,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安排。大多数小学的美术课程主要以绘画、手工制作为主,对民间美术的介绍往往只是蜻蜓点水,难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这种课程设置的不足,导致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较为有限,无法充分认识到民间美术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构建系统的民间美术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是推动民间美术在小学教育中有效应用的当务之急。

2.2 教学资源匮乏

民间美术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缺乏适合小学阶段的教材与教学工具。虽然近年来有一些关于民间美术的图书和资料出版,但这些资料大多面向专业学者或成年读者,内容较为复杂,不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同时,民间美术的实物资源也较为稀缺,学校难以收集到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用于教学展示。此外,教师对民间美术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掌握不足,也影响了教学效果。许多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绘画或设计,对民间美术的了解相对有限,缺乏系统的民间美术教学培训。这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深入讲解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和实践。因此,开发适合小学阶段的民间美术教材和教学资源,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是提高民间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2.3 校园文化氛围缺失

校园文化在非遗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许多小学缺乏对民间美术的校园文化营造,未能形成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然而,在许多小学的校园环境中,民间美术的元素相对较少,缺乏相关的展览、展示和活动。这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以接触到民间美术,无法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校园文化氛围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深入学习和体验,也难以激发他们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感。因此,营造浓厚的非遗校园文化氛围,将民间美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非遗传承与小学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3. 民间美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策略

3.1 课程融合:构建民间美术课程体系

将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课程有机结合,开发专门的民间美术校本课程,是推动民间美术在小学教育中有效应用的重要举措。在课程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系统安排教学内容,从基础知识到实践操作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开设剪纸课程,通过简单的剪纸图案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基本技法和文化内涵;在中高年级可以引入刺绣、泥塑等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民间美术技能。同时,还可以将民间美术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与语文课程结合,让学生通过阅读民间美术相关的文学作品了解其文化背景;与历史课程结合,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价值。

3.2 教学方法创新:激发学生兴趣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情境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民间美术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其艺术魅力。例如,在讲授年画课程时,可以布置一个具有传统春节氛围的教室,让学生在欣赏年画的同时,感受春节的喜庆与祥和。项目式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民间美术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家乡民间美术调查”项目,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民间美术资源,并撰写调查报告。此外,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开展现场教学与互动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民间艺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能够为学生带来直观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

3.3 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非遗传承氛围

通过校园环境布置、举办民间美术展览与主题活动等方式,营造浓厚的非遗校园文化氛围,是推动非遗传承与小学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民间美术展示区,展示学生的民间美术作品和民间艺人捐赠的作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随时欣赏到民间美术的魅力。同时,定期举办民间美术展览和主题活动,如“民间美术文化节”“剪纸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传承意识。

4. 结语

民间美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还能为非遗传承培养潜在的传承者。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民间美术的应用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校园文化氛围缺失等。为此,我们需要构建民间美术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营造非遗传承氛围,推动非遗传承与小学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这些实践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民间美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佘烁淇 .“艺游学”视角下的小学“非遗”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D].广州大学 ,2024.

[2] 尤艺霖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美术深度融合的教学探索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5,(04):108-111.

[3] 王宇. 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教学策略的研究 [D]. 成都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