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在基层畜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与推广策略
高远
富源县农业农村局 云南富源 655500
引言
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养殖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行业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理念在畜牧养殖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成为转变养殖方式、提升养殖质量的关键举措。基层畜牧养殖作为我国畜牧业的主体,其生态化转型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养殖理念强调养殖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污染物减排。本文立足基层养殖实际,研究生态理念应用效果,分析推广瓶颈,提出针对性策略,为推动基层畜牧养殖生态化转型提供参考。
一、生态理念在基层畜牧养殖中的主要应用模式及效果
(一)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种养结合循环模式是基层应用最广泛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 “养殖 + 种植”的有机结合,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在基层实践中,主要表现为 “猪 - 沼 - 果”“牛- 粪 - 菜” 等具体形式,将养殖产生的粪污经沼气池发酵处理后,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作物、果树种植,形成 “养殖粪污 - 沼气能源 - 种植肥料”的循环链条。该模式应用效果显著,一方面有效解决了粪污污染问题,减少养殖污水排放 80% 以上,降低化肥使用量 30%-50% ;另一方面提升了养殖综合效益,沼气可满足养殖户生活能源需求,有机肥替代化肥降低种植成本,同时提高农产品品质 [1]。
(二)林下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模式充分利用林地、果园等资源,实现畜牧养殖与林业生产的立体结合。基层常见的有林下养鸡、林下养鸭、林下养鹅等模式,畜禽在林下自然生长,以杂草、昆虫为天然饲料,同时粪便为林木生长提供养分,形成生态共生系统。该模式的生态效果突出,畜禽粪便自然还田减少了化肥使用,畜禽觅食行为控制了林间杂草和虫害,降低农药使用量。养殖产品品质显著提升,林下养殖的禽肉、禽蛋风味独特,市场价格比普通产品高 20%-30% ,养殖效益明显增加。同时,林地空间利用率提高,单位土地产值提升 40% 以上,为基层养殖户开辟了增收渠道。
(三)节水减排生态养殖模式
节水减排生态养殖模式通过改进养殖设施和技术,减少养殖用水和污染物排放,适合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的基层养殖应用。主要技术包括干清粪工艺、节水型饮水设备、粪污固液分离等,通过减少污水产生量和提高处理效率实现生态养殖。应用该模式的基层养殖场,养殖用水减少 30%-50% ,污水排放量降低 60% 以上,粪污处理难度和成本显著下降。采用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的养殖场,粪污在养殖过程中被微生物分解转化,实现粪污零排放,养殖环境明显改善,畜禽发病率降低 15%-20% ,减少了兽药使用量,提升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生态理念在基层畜牧养殖推广中的主要障碍
(一)技术支撑不足
技术支撑不足是制约生态理念推广的首要障碍。基层生态养殖技术供给与需求脱节,适合小规模养殖的简易生态技术缺乏,现有技术多针对规模化养殖场设计,难以适应基层散户养殖条件。生态养殖技术操作相对复杂,如粪污处理技术、发酵床养殖技术等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基层养殖户难以掌握。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基层畜牧兽医站生态养殖技术人员匮乏,难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技术推广渠道单一,多依赖传统培训方式,与基层养殖户的沟通不够直接有效,导致先进生态技术难以在基层落地应用。部分生态养殖技术存在效果不稳定问题,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降低了养殖户应用积极性。
(二)资金投入短缺
资金投入短缺是基层推广生态养殖的主要瓶颈。生态养殖需要一定的设施改造和设备投入,如沼气池建设、发酵床搭建、节水设施安装等,初始投入比传统养殖高 30%-50% ,超出了多数基层养殖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基层养殖户融资渠道狭窄,缺乏抵押物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小额信贷支持力度有限。资金补贴政策覆盖不足,现有生态养殖补贴多向规模化养殖场倾斜,针对散户的补贴标准低、范围小,难以激励基层养殖户进行生态改造。生态养殖效益回报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经济效益,导致养殖户对长期投入缺乏信心,更倾向于维持低成本传统养殖模式。
三、生态理念在基层畜牧养殖中的推广策略
(-) 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构建适应基层需求的生态养殖技术体系,研发推广简易适用的生态养殖技术,如低成本粪污处理技术、小型沼气池建设技术、简易发酵床养殖技术等,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建立 “专家 + 技术员 + 养殖户” 的技术服务链条,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培训基层技术员,派驻技术指导员驻村服务。建设生态养殖技术示范基地,选择基础条件好的村屯建立示范点,展示 “猪 - 沼 - 菜”“林下养鸡” 等模式的实际效果,通过现场观摩、实地教学等方式增强技术说服力。搭建线上技术服务平台,利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推送通俗易懂的生态养殖技术教程,开通在线咨询服务,解决基层技术难题 [2]。
(二)完善政策扶持与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基层生态养殖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散户生态养殖设施改造,对沼气池建设、粪污处理设备购置等给予 30%-50% 的补贴。优化补贴方式,采取 “先建后补”“以奖代补” 等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补贴精准性。拓宽融资渠道,推行生态养殖信用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户给予无抵押小额贷款支持,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建立生态养殖保险制度,开发针对性保险产品,降低生态养殖风险,增强养殖户投入信心。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对在生态敏感区开展生态养殖的农户给予适当生态补偿,激励养殖户主动保护环境。
(三)培育生态养殖主体与市场
扶持发展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鼓励散户加入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设施改造、统一产品销售,降低个体养殖风险和成本。培育生态养殖带头人,选拔有经验、有热情的养殖户进行重点培养,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户带一片” 的推广效应。打造基层生态畜产品品牌,指导养殖户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利用地域特色资源培育地方生态畜产品品牌。拓展生态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 “基地 + 电商 + 超市” 的销售网络,通过农超对接、电商平台等方式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让养殖户切实感受到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激发参与积极性 [3]。
结论
生态理念在基层畜牧养殖中的应用能有效解决传统养殖模式的环境问题和效益问题,种养结合、林下养殖等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技术、资金和意识障碍,需要通过系统性策略加以解决。强化技术支撑、完善政策扶持、加强宣传培训和培育市场主体是推动生态理念在基层普及应用的关键举措。未来应进一步优化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加大政策精准扶持力度,构建多元化推广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养殖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素荣 . 基层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的可行性策略 [J]. 中国畜牧业 , 2023,(17): 35-37.
[2]张利庠,张喜才。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建议 [J]. 农业经济问题,2024 (3):82-91.
[3] 全国畜牧总站。畜牧绿色发展技术推广指南 [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