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机械设备的精细化使用及维修和管理
吴占涛
中石化河南油建工程有限公司 257067
引言
随着建筑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施工工艺的日益复杂,施工机械设备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如何在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设备的高效、低耗、长寿命运行,已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精细化配置与使用
施工机械设备的精细化配置与使用是提升工程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和保障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精细化配置不仅要求企业在设备种类和数量上做到科学合理,还需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与环境条件,实现设备与工程任务的精准匹配。在使用过程中,需配合完善的调度、科学的作业计划以及严格的操作规范,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性能优势,避免资源浪费和作业风险。
1.1 施工机械设备精细化配置的原则与依据
施工机械设备配置应以“适用、经济、先进、安全”为核心原则,并根据工程性质、施工规模、工艺流程、地理环境和工期要求等多重因素综合考量。例如,在大体量土石方工程中,应优先配置高功率、高耐久性的挖掘机和装载机,以满足连续高强度作业的需求;在狭小的市政道路施工中,则应选择机动灵活、占地面积小的小型设备,确保作业不影响交通和周边环境。同时,还应结合设备的维修便利性、能源消耗水平及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制定科学的配置方案,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佳平衡。
1.2 施工机械的调度与作业计划优化
施工机械的调度与作业计划优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施工效率与成本控制。合理的调度应基于工程总体进度计划,结合施工区域、工序衔接以及设备使用频率,做到分时分区、统筹安排。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动态调度,可以实时掌握设备位置、运行状态和作业进展,避免因集中使用或闲置而造成的效率损失。在作业计划制定中,应综合考虑设备的作业能力、班组配合、燃料消耗及维护周期,科学安排工作强度和作业顺序,确保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从而实现施工周期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优化。
1.3 精细化使用中的操作规范与能效控制
在施工机械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规范是保障设备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基础。操作人员应接受系统培训,熟练掌握设备的启动、运行、停机及紧急处置流程,避免因误操作造成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同时,能效控制也是精细化使用的重要方面,通过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优化行驶路线、减少空转时间以及保持设备在经济负荷下运行,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例如,在塔吊作业中,集中吊装相同区域的构件并优化吊装路径,不仅可以减少运行时间,还能延长设备部件的使用寿命,体现出精细化管理的节能和增效价值。
二、施工机械的精细化维修与保养
施工机械的精细化维修与保养是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延长使用寿命并减少故障停机的重要手段。科学的维修体系不仅有助于保障施工进度,还能有效降低维修成本和安全风险。精细化维修强调“预防为主、维护优先”的理念,通过分级保养、标准化作业和健康监测,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2.1 精细化维修体系的建立
精细化维修体系应按照日常维护、定期检修和计划性大修三个层级构建,并根据设备种类和使用频率制定差异化方案。日常维护主要包括清洁、润滑、紧固和检查,旨在防止早期磨损与隐患积累;定期检修则需按照设备制造商建议的周期,对关键部位进行性能检测和零部件更换;计划性大修则在设备累计运行到一定小时数或出现性能衰退时进行系统性检修和升级。建立设备维修档案,对每次维护的时间、项目、结果进行详细记录,有助于实现维修数据的可追溯和故障趋势分析。
2.2 维修技术与工具的标准化应用
标准化维修是提升维修质量和效率的核心保障。施工企业应配备符合行业标准的维修工具和检测设备,制定统一的维修流程和技术规范,确保不同维修人员在同类设备上能够实现一致的维修质量。例如,在液压系统的维护中,必须使用符合规格的液压油和过滤器,并依照规定压力与流量的检测程序进行调试,避免因不规范操作导致系统泄漏或性能下降。此外,应建立维修工具的管理制度,定期检验和维护工具设备,确保其处于可用和精准状态。
2.3 设备健康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
引入健康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技术,是精细化维修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安装温度、振动、油压、转速等多种传感器,实时收集设备运行数据,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设备的磨损趋势和潜在故障进行预测,可实现“未坏先修”。例如,在塔吊主轴承、挖掘机发动机等关键部位应用振动分析技术,可以在故障早期就发现异常,从而提前安排维修计划,避免施工中途设备突然停机导致的经济和进度损失。这种预测性维修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可用率,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突发性维修费用。
三、施工设备及人员精细化管理
施工机械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不仅体现在硬件层面的配置、使用和维修,更重要的是配合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与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设备与人员的协同高效运作。通过建立科学的设备档案、健全人员培训与考核机制,以及严格的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可以从制度和执行层面保障机械设备的高效、安全与长寿命运行。
3.1 设备档案与生命周期管理
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应覆盖其全生命周期,从采购、运输、安装、使用、维修到报废的各个环节都应有完整的记录。建立电子化设备档案系统,可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与实时更新,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设备状态、维修历史及运行效率,进而科学制定设备调度和更新计划。例如,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时间与维修次数的关联,可以提前识别高故障风险的机械并安排替换,避免影响施工进度。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引入,不仅优化了设备资源配置,还有效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年限。
3.2 设备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人员素质直接决定设备管理与使用的成效。施工企业应根据不同机械的技术要求,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包括设备性能原理、操作规范、常见故障排查、安全作业要求等内容。培训应与考核机制相结合,通过理论测试与实际操作考评,确保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设备操作与维护技能。同时,将培训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不仅能激发员工学习积极性,还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技能提升氛围。
3.3 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安全管理是施工机械精细化管理的底线要求。应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对设备运行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和整改落实进行闭环管理。对于塔吊、起重机等重大设备,要在使用前进行专项安全评估,并在作业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风险控制方面,应建立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全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例如,在高空作业平台施工中,除常规安全带、防坠落装置外,还应配备倾斜报警与紧急停机装置,确保在出现异常时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
结语
施工机械设备的精细化使用及维修和管理,是现代工程项目提升效率、保障质量、降低成本和防控风险的重要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设备配置与调度,严格规范的操作与能效控制,可以最大化发挥设备性能优势;通过建立完善的维修体系、应用标准化技术与健康监测,实现设备的稳定运行与寿命延长;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人员培训考核以及健全的安全与风险控制体系,确保设备与人员协同高效、作业安全可控。
参考文献
[1] 孙敏娟 . 公路施工设备管理的精细化与信息化分析 [J]. 中国公路 ,2023(2):92-94.
[2] 郑向阳 . 分析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精细化管理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21(22):452.
[3] 向洪 . 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的效率与资源优化管理研究 [J]. 世界家苑 ,2024(8):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