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铁路桥梁桩基承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段虎成 冯毅 张世杰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工务段 内蒙古包头市 0140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兴建,对铁路桥梁桩基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复杂的地质条件、多样的桥梁设计以及严格的工程标准,使得深入研究铁路桥梁桩基承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成为保障铁路工程质量与安全的迫切需求。

1 铁路桥梁桩基承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1.1 材料的因素

(1)混凝土质量。混凝土作为桩基的主要组成材料之一,其性能对桩基承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需在配合比设计、原材料进场验收、混凝土性能检测等方面严格控制。配合比设计时,通过多种原材料、不同配合比进行试验分析,选择混凝土强度等级高、耐久性能好且取材方便的最优配合比。在原材料进场验收时,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原材料厂家、规格必须与选定的设计配合比一致。混凝土出场时,必须对混凝土性能进行检测,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流动性和密实性,从而提高桩基的整体质量。同时,混凝土的耐久性也至关重要,如抗渗性、抗氯离子侵蚀性能等。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若混凝土耐久性不足,可能会导致钢筋锈蚀、桩身腐蚀等问题,降低桩基的使用寿命和承载力。(2)钢筋质量。钢筋是桩基中重要的受力材料,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结构安全性。钢筋的强度、韧性和可焊性等指标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高强度的钢筋能够承受更大的拉力,提高桩基的抗弯和抗剪能力。在钢筋进场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和试验,确保其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同时,在钢筋的加工和安装过程中,要保证钢筋的连接牢固、位置准确,避免因钢筋笼制作和安装不当而影响桩基的承载性能。

1.2 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影响

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如密度、含水量、孔隙比、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等,对桩基承载力有着直接且量化的影响。以桩侧摩阻力计算公式为例,常用的经验公式中,桩侧摩阻力与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密切相关。桩侧摩阻力 qsik 一般可表示为 qsik=ξ siσvitanφsi+csi,其中 ξsi 为侧摩阻力修正系数,σvi 为桩侧土竖向有效应力,φsi 为土的内摩擦角,csi 为土的粘聚力。从公式可以看出,土体的内摩擦角 φsi 和粘聚力 csi 越大,桩侧摩阻力 qsik 就越大,进而提高桩基的承载力。土体的密度也会影响其力学性质和对桩基的作用。一般来说,密度较大的土体,颗粒间的接触更为紧密,土体的强度和刚度相对较高,能够为桩基提供更大的侧摩阻力和端阻力。含水量对土体性质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黏性土,含水量增加会导致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减小,从而使桩侧摩阻力减小。在饱和软粘土地层中,由于含水量高,土体处于软塑甚至流塑状态,桩基施工时容易出现缩颈、塌孔等问题,且桩基承载后沉降变形较大。而对于砂土,含水量的变化会影响砂土的密实度和抗液化性能,进而间接影响桩基承载力。当砂土处于饱和状态且受到振动荷载作用时,可能发生液化,使桩基失去土体的有效支撑,承载力大幅下降。孔隙比反映了土体中孔隙的大小和数量,孔隙比越大,土体越疏松,其力学性能越差。在桩基设计与施工中,通过地质勘察获取准确的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是合理评估桩基承载力的基础。例如,在某铁路桥梁工程的地质勘察中,发现桥址处部分地段的黏性土含水量高达 40% ,孔隙比达到 1.2,抗剪强度指标较低。根据这些参数进行桩基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土体性质对承载力的不利影响,适当增加了桩长和桩径,并采取了地基加固措施,以确保桩基能够满足桥梁上部结构的荷载要求。

1.3 施工作业人员技术水平

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对桩基承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如钻孔灌注桩的钻孔、清孔、钢筋笼制作与安装以及混凝土灌注等环节,都需要施工人员具备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若施工人员技术不过关,可能导致钻孔偏斜、孔壁坍塌、钢筋笼位置偏差以及混凝土灌注不密实等问题,进而影响桩基的承载能力。

2 提高桩基承载力的技术措施

2.1 优化桩基设计

(1)采用变截面桩结构。扩底桩:在桩端设置扩大头,增加桩端受力面积,提高端阻力(承载力可提升 20%~30% )。适用于硬土层或岩层。阶梯形桩:通过分段变径设计,优化桩身与土体的侧摩阻力分布,减少材料浪费。微型桩群:在软土地基中采用多根小直径桩组合,通过群桩效应提高整体承载力。(2)基于 BIM 与三维地质建模的精准设计。利用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集成地质勘探数据,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精准识别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及软弱夹层。结合有限元分析(如 PLAXIS、ANSYS)模拟不同桩型的受力特性,优化桩长、桩径及桩间距。

2.2 改进施工工艺

(1)桩端后压浆技术。工艺原理:在桩端或桩侧预埋注浆管,成桩后注入水泥浆液,填充桩-土接触面的空隙并加固周边土体。效果:端阻力提高30%~50% (砂土层中尤为显著)。减少桩基沉降,提升长期稳定性。关键控制参数:注浆压力(0.5~2MPa)、浆液水灰比(0.5~0.6)注浆时机(成桩后7~14 天)。(2)桩身质量智能检测技术。超声波透射法:通过预埋声测管,检测桩身混凝土的均匀性及缺陷(如断桩、缩径)。分布式光纤传感(DAS):实时监测桩基施工及运营阶段的应变变化,预警潜在损伤。(3)旋挖钻机与全套管成孔工艺。在松散地层或高水位区域,采用全套管护壁成孔,避免塌孔和沉渣,确保桩侧摩阻力发挥。

2.3 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处理措施

(1)液化土层处理。碎石桩复合地基:通过振动沉管法在液化砂土层中植入碎石桩,提高土体密实度和抗液化能力。水泥土搅拌桩:形成刚性桩复合地基,分担上部荷载。(2)冻土区桩基技术。隔热桩:在桩周包裹聚苯乙烯泡沫板(EPS),减少冻土热扰动。热棒(Thermosyphon)技术:通过气液相变循环导出地基热量,维持冻土稳定。案例:青藏铁路某段采用热棒 + 隔热桩组合,桩基沉降量减少 60‰ (3)岩溶区桩基处理。超前钻探与注浆加固:针对溶洞发育区,先进行超前钻探确定溶洞位置,再采用高压注浆填充空洞。嵌岩桩设计:确保桩端嵌入完整岩层至少 0.5m ,避免承载力突变。

结语

综上所述,桩基承载力是铁路桥梁桩基设计的核心考量要素,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涵盖多个维度,需整合多学科知识,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控,方能实现优化。在铁路桥梁桩基设计过程中,地基承载力与地质条件的适配性是保障工程安全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人员专业素养、建筑材料性能、机械设备效能等因素也不容忽视。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的地质勘察手段,能够精准确定桩基类型与施工工艺。深入剖析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全面揭示铁路桥梁桩基承载力的形成机理,为桥梁设计、施工及运维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周李,赵学敏。静动法桩基承载力检测技术及应用[J]。公路,2024(12):397-400

[2] 周乐平,陈俊波,姚进,等。新建桥梁施工对既有高速铁路桥梁的影响[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8(4):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