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思想视域下特需儿童社会交往困境破解与支持策略探究
顾飞
溧阳市戴埠中心幼儿园,213331
引言
在融合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当下,特需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备受关注。社会交往作为个体融入社会的重要环节,对特需儿童而言却充满挑战。特需儿童由于自身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的制约,在认知、情感、语言及行为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他们在社交中面临诸多困境,如沟通不畅、同伴接纳度低、社交焦虑等,而教师和家长的支持方式也可能存在不足。深入探究特需儿童社会交往困境并寻求有效的支持策略,不仅有助于特需儿童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也是实现融合教育目标、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一、特需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的特点
(一)特需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
特需儿童的认知发展常常呈现出不同于常规儿童的特点。由于各种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儿童在感知、记忆、思维及问题解决等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某些特需儿童可能在抽象思维的运用上出现障碍,他们的认知方式通常较为具体,难以进行抽象的推理和判断。此外,注意力集中能力较弱、记忆力差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周围环境和社会情境的理解和反应。因此,特需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受到这些认知问题的制约,他们可能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交场景,无法有效地与同伴或成人进行有效互动。教育者需要在这一方面为特需儿童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认知能力,例如通过视觉辅助工具、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等方式,减少认知障碍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情感发展特点
情感是人类社会交往的核心,特需儿童在情感发展方面常常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由于感知、理解和调节情绪的困难,特需儿童在面对情感表达时可能会表现出异常的反应。例如,他们可能在情感表达上显得较为迟钝或过于激烈,缺乏适当的情感调节策略,易因小事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除此之外,特需儿童在情感共鸣方面的能力通常较弱,这意味着他们难以准确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感受,从而影响与他人的情感互动。情感发展困难不仅影响特需儿童与同伴的亲密关系建立,也阻碍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行为。为了缓解这些情感困境,教师和家长需要为特需儿童创造一个情感支持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情感调节练习和情绪识别训练,帮助他们在情感理解和管理上取得进展。
(三)语言发展特点
特需儿童的语言发展通常存在明显的滞后,这一点在社交互动中尤为突出。语言障碍不仅仅表现为发音不清或语法错误,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往往难以掌握社会交往中的语言规则,如轮流发言、适当回应他人、理解隐含意义等。这些问题使得特需儿童在集体活动或日常交流中难以融入群体,容易感到孤立。此外,语言障碍的背后往往还伴随着认知和情感的困难,语言的发展滞后会进一步加剧特需儿童在社交场合中的不适应。例如,一些特需儿童可能存在言语理解困难,难以理解同伴或教师所说的复杂指令或请求,导致在社交互动中频繁出现误解和冲突。为了有效支持特需儿童的语言发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语境扩展以及一对一语言训练,帮助他们在实际的社交情境中提高语言能力。
(四)行为特点
特需儿童在行为表现方面往往也呈现出显著的特殊性。他们可能在情绪控制、冲动管理、社交礼仪等方面出现问题,行为表现不稳定且不可预测。部分特需儿童在面对社交情境时可能表现出过度的依赖或回避,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尤其在无法适应社交环境时,容易通过哭闹或暴力行为来表达情绪。这种行为反应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常常被同伴误解,导致孤立和排斥。与此同时,特需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通常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导致情绪失控。为了改善这些行为特点,教师需要为特需儿童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在社交中控制冲动、如何在不同社交情境中表现得体。此外,行为管理策略如正向强化、行为契约和自我监控等方法,也有助于特需儿童逐步改善行为问题,增强社交能力。
二、特需儿童社会交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
有效的沟通技巧对于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健康的关系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学生在与同伴或教师互动时,往往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表现为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理解他人的意图。这种沟通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社交互动及情感交流,导致其在集体活动或小组合作中出现不适应现象。缺乏有效沟通的表现包括语句不流畅、情感表达不准确、言语或非言语信号的误解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自我表达,也可能导致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困难。有效沟通技巧的缺乏通常源自于个人情感表达的受限或对社交场合缺乏信心。研究表明,学生如果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或需求,往往容易感受到孤立或误解,从而加剧社交障碍。
(二)同伴接纳度低
同伴接纳度是指学生在社交环境中被同龄人接受和认可的程度。在学校或团体活动中,学生通常会面临群体间的交往与互动,然而,部分学生往往由于个性、兴趣或行为表现等原因,未能得到同伴的积极接纳。这种低接纳度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社交排斥感,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交自信和心理健康。当学生长期面临同伴拒绝或疏远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并对集体活动产生抗拒。研究显示,学生的同伴接纳度与其社交技能、情感表达和行为方式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同伴接纳度,学校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班级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理解,帮助他们增强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支持对于促进学生在群体中的接纳度也具有积极作用。
(三)社交情境中的焦虑与排斥
社交情境中的焦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感受到的不安、紧张或恐惧情绪。许多学生在社交场合中,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或复杂的社交情境时,容易产生焦虑感。这种情绪反应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同伴时表现出回避或退缩的行为,从而加剧社交排斥现象。焦虑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评价密切相关,过度担忧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可能使学生无法自然地与他人交流,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不仅影响学生的社交行为,还可能对他们的情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社交技能训练、情绪管理课程等,帮助学生减轻社交焦虑,并提高他们在社交情境中的应对能力。同时,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也在缓解社交焦虑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在得到积极反馈和鼓励时,更容易克服内心的不安。
(四)教师和家长支持不当
教师和家长是学生社交发展的重要支持者。然而,在实际情况下,部分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学生的社交问题时,可能未能采取恰当的支持方式。例如,教师可能忽视学生在社交活动中的困难,过于强调学术成绩,忽略了学生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家长方面,也可能在过度保护或过于放任之间产生困惑,导致学生在社交技能上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支持。教师和家长的支持方式对学生的社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积极、恰当的支持能够帮助学生在社交过程中建立信心,增强自我认同感。为此,学校和家庭应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社交需求,通过及时的干预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社交困难。此外,教师和家长也应提升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技巧,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社交需求,从而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
三、破解特需儿童社会交往困境的优化对策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之一。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还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及其对学生发展的认知。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定期组织各类专业发展活动,以促进教师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能力,以应对日益变化的教育环境。教师的情感智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也应纳入培训内容。教师要具备有效的沟通技巧与情感管理能力,以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也是提升其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通过自我反思与同行评议,教师可以识别自身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总之,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实现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
(二)促进同伴支持与接纳
同伴支持与接纳对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互帮互助的环境中更容易建立自信,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升心理素质。学校应积极创建支持性强的同伴互动平台,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感,促进他们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共同成长。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等途径,鼓励学生多与不同背景的同伴互动,拓宽视野,增加接纳和包容性。学校应关注那些因性格内向或其他原因较少参与社交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支持和关注,帮助他们逐步融入集体,增加归属感。通过多样化的同伴支持与接纳,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还能在实践中提高社交能力,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针对性的行为与语言训练
行为与语言训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其学业成功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明确的引导与培养。教师应通过课堂管理、规则制定与奖励机制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通过制定班级行为规范,进行日常行为检查与反馈,逐步让学生认识到行为规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语言训练应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语言表达,增强其语言运用的自信心与流畅度。教师还应注重学生情感表达的训练,引导学生如何在沟通中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意见,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针对性行为与语言训练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还能为他们未来的社会交往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家庭与学校合作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另一重要保障。家庭作为学生最早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学校应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学校与家庭的有效合作机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和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成长需求,同时提供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通过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状态,从而在家庭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学校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班级管理等,以加深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感。通过家校合作,家长能够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体系。学校还可以建立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确保家长能够及时关注到孩子的成长需求。通过家校合作,学生不仅能在学校得到教育的帮助,也能在家庭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总结
本文聚焦融合教育思想视域下特需儿童社会交往困境,全面剖析其特点、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特需儿童在认知、情感、语言和行为上的独特性,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面临重重困难。缺乏有效沟通技巧、同伴接纳度低、社交情境中的焦虑与排斥以及教师和家长支持不当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特需儿童的社交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优化对策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关键,促进同伴支持与接纳能营造良好社交环境,针对性行为与语言训练可提高特需儿童相关能力,加强家庭与学校合作能形成教育合力。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望为特需儿童创造更友好的社交环境,助力他们突破困境,更好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汤小凤 .”融合教育”视域下学前特需儿童干预行动策略——”诺诺入园记”带来的思考与行动 [J]. 学前教育论坛 , 2024(2):96-100.
[2] 杨尊严 .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数学能力提升的挑战与对策 [J]. 亚太教育 ,2024(3):29-32.
[3] 顾迎迎 .”以体育人”: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体育课程个别化教学策略 [J]. 小学教学研究 , 2023(8):94-96.
[4] 何巧凤, 倪娟花. 融合教育背景下, 学前特需儿童游戏干预策略[J]. 幼儿100( 教师版),2025(4).
[5] 林晶 . 融合幼儿园以教育戏剧活动提高特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思考 [J]. 现代特殊教育 , 2023(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