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夹江竹纸:从古法传承到当代艺术实践的文化探究

作者

罗巧连

西南民族大学

一、夹江竹纸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一)夹江竹纸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夹江竹纸,作为中国传统造纸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起源和历史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夹江竹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造纸术。中国是世界造纸术的发源地,最早的造纸技术出现在西汉时期,而竹纸的制作技术则在晋代开始出现。夹江竹纸的具体起源时间不详,但据史料记载,其制作技艺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简单来说,夹江竹纸兴起于唐,制作技艺日臻成熟于明,至清代达到鼎盛。[1]在唐宋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繁荣,对高质量纸张的需求增加,竹纸因其质地坚韧、吸墨性好而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这一时期,竹纸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元明时期,夹江竹纸的制作技艺日臻成熟。到了清代,其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进入近现代后,随着西方机械化造纸技术的传入,传统的手工造纸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夹江竹纸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市场需求,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宝贵遗产。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夹江竹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夹江竹纸的生产得到了国家的扶持,生产技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夹江竹纸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夹江竹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竹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产物,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夹江竹纸用途广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夹江竹纸可以作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夹江竹纸因其质地细腻、吸墨性强,非常适合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许多著名的书画作品都是使用夹江竹纸创作的,它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优质媒介。二是夹江竹纸可以用作文化传播的媒介。在中国历史上,书籍是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夹江竹纸因其耐久性、易于保存,被广泛用于书籍的印刷和复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4]三是夹江竹纸可以用作文化教育的工具。古代的学子们用它来练习书法和绘画,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四是夹江竹纸可以用于宗教仪式活动。在中国的宗教文化中,夹江竹纸也被用于制作祭祀用的纸钱、符咒等,体现了它在民间信仰和宗教活动中的特殊地位。五是夹江竹纸的文化象征属性。夹江竹纸因其精美和独特,常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用作高级礼品在国内外进行交流。

二、传统制作工艺

迄今为止,夹江竹纸的制作仍沿袭着传统的手工工艺,采用手工舀纸来制作竹纸。在传统工艺中,将原料按比例混合后放入缸或盆中进行熬煮,使其充分软化, 过搓拉成形而成为纸浆。生产过程分为沤、蒸、捣、操4 个阶段,共包含 15 个环节,其中 浸泡、发酵、捣料、加漂、下槽、抄纸、榨纸、刷纸等72 道工序,这些工序与 产流程相一致。夹江竹纸的独特之处 、在于选用嫩竹为主料,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 作而成,呈现出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优点,与安徽宣纸齐名,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誉为国之二宝。[2]

(一)原料选择

夹江竹纸的原料选择是其制作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到纸张的质量和特性。以下是夹江竹纸原料选择的几个关键点:夹江竹纸在原料选择上主要关注竹种选择、生长周期、采集时间、部位选择、清洗处理、纤维提取、筛选净化、漂白精制、原料贮存这9 个要点。

在竹种选择方面,夹江竹纸的原料多使用毛竹(又称楠竹)。毛竹生长迅速、纤维长、质地柔软可广泛用于造纸。而且夹江地区盛产毛竹,为竹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在生长周期方面,通常选择生长3-4 个月的竹子作为原料,因为此时的竹纤维既有足够的长度,又有良好的柔韧性。

(二)制作流程

夹江竹纸的生产一共有15 个环节,包括砍竹取纤维、水沤杀青、选料、捶打竹麻与浆灰、头锅蒸煮、舂竹捣麻、淘洗去渣、洗料、淘料漂白、打槽加药、编制纸帘与抄捞成纸、压榨去水、起张打吊、刷壁晾晒、检验纸张。

1.砍竹取纤维

砍竹取纤维在当地又称为“砍竹取麻”。在夹江,制作手工纸所采用的是嫩竹。每年春季,当二月的竹笋破土而出,经过春天的滋润,到五月底六月初,嫩竹的主干上长出4 至5 根新枝时,便是砍伐的最佳时节。在砍伐过程中,工匠们会去除嫩竹的枝叶,仅保留主干部分,这部分材料被称作春料。到了秋冬之交,大约在十月和十一月,还可以进行一次砍伐,这时收获的竹材则被称为冬料。

2.水沤杀青

将湿润的竹子按照一定顺序层层叠放在地下的池窑里。这种池窑通常建造在地面之下,使用条石严密堆砌而成。当湿竹整齐地放置好之后,在其上方放置木条,并压上沉重的石头,目的是确保竹料不会因浮力而露出水面。竹料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变得柔软后,将其平铺在地面或垫子上,并选择在通风且干燥的地方进行晾干。随后,向水池中注入清水,水量以刚好淹没竹材为准。将装有竹料的筐放入池水中,并用绳子将其牢牢固定在池底,保持稳定的水位。在夏季,竹料需要浸泡约20 天,而冬季则需长达40 天,直到竹料完全由绿转黄,表示其已经充分沤制。最后,对这些经过水沤的竹料进行反复的捶打。

3.选料

对经过捶打处理的竹麻(竹纤维原料)进行细致的筛选,根据纤维的品质进行分类堆放。在此过程中,要仔细检查并剔除那些被笋子虫侵蚀而形成空洞或已经腐烂的竹麻,因为这些劣质纤维会影响纸张的质量。只有经过严格挑选、品质上乘的竹麻,才能被用于后续的竹纸制作流程。

4.捶打竹麻与浆灰

经过水沤处理以去除青色的竹材,待池水放干后,使用铁耙将成捆的竹子捞起,并在水中清洁,去除附着的泥土。随后,利用竹刀将竹子切割成长度大约为3 尺(约99.99 厘米)的几段,其中最底部的部分被称为“老壳”(也就是竹子的根部),其上的部分依次被称为“二刀”、“硬筒”、“爬筒子”和“颠梢”。每一段都要经过捶打至烂熟,剔除掉腐烂的部分,并且按照类别分别堆放。

接下来,将处理好的竹捆铺开,依照从“老壳”到“颠梢”的顺序,将它们分层放置回池中,每层竹料之间撒上一层石灰,使用竹锄彻底翻拌均匀,直到池内铺满为止。然后,重新向池中注水,让竹料在水中沤泡大约15 天,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制作流程。

5.头锅蒸煮

将经过石灰处理的竹材从灰池中用钩子提起,接着按顺序在篁筒中逐层堆叠。首先在篁筒底部放置“老壳”,随后依次铺设“二刀”、“硬筒”、“爬筒”和“颠梢”。填装至筒满后,用麻袋布将其包裹并踩实。在将材料装入蒸煮锅时,要利用长柄木杵(也称为“春杆”)压实材料,确保其结构稳固,防止在蒸煮过程中发生塌陷或漏气。之后,向锅中加水并点燃火焰开始蒸煮,整个过程大约持续6 至7 天,直到竹材变得柔软,石灰由湿润状态变为干燥且颜色发黄。

6.舂竹捣麻

在首道蒸煮工序完成后,待篁筒内的温度稍稍降低,工人们便登上篁筒的顶部,手持木制的春杆,开始进行有力的舂捣作业,目的是将筒内的竹麻彻底打碎。随后,使用铁耙将被打碎的竹麻从篁筒中取出,平铺在地面上。接下来,对这些竹料进行进一步的粗打和细打处理,直至竹纤维完全断裂,为下一步的造纸工艺做好准备。

7.淘洗去渣

在完成竹麻的初步打碎之后,接下来的步骤是将竹麻用钩子放入水池中,用流动的清水进行彻底的洗涤。在清洗竹料时,应该趁着竹料尚有余温进行,因为一旦竹料冷却,其质地会变得较为坚硬,同时石灰也不易被完全清洗干净。清洗过程中,要多次使用流水反复冲洗,大约5 至6 次,确保石灰被彻底清除。在出水口处设置竹篦,以防止竹料随水流流失。清洗完毕后,将竹麻整齐地堆放,准备进行第二次蒸煮。

8.洗料

经过碱液蒸煮的过程后,停止加热并等待一天,让锅内的黑液排放干净。接着,用钩子将篁筒中的竹麻取出,这时的竹麻因吸收了较多的碱液而呈现出较深的颜色,并且含有多种杂质,因此,必须通过清水洗涤来清除。洗涤工作要耐心进行,直到水色清澈且无残留碱液为止,通常需要连续洗涤5 至6 次。经过彻底清洗,竹料会逐渐变白,质地变得柔软如棉絮,轻轻一扯即可碎裂,这时的竹料就被称为适合造纸的“纸料”。

9.淘料漂白

将已经被捣碎成绒状的纸料小心地放入带有细孔的竹篮中,并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清水进行搅拌,目的是将纸料中的块状物彻底打散。接着,通过冲水的方式淘洗2 至 3 次,直到纸料的颜色变得洁白,质地轻盈如棉絮,这样就准备好了用于制作纸浆的原料。使用这种纸料抄造出来的纸张被称为本色纸。

如果需要纸张的白度更高,可以在石池中准备含有石灰的清水,将已经淘洗过的纸料浸泡在这种石灰水中,持续24 小时。浸泡后,再用清水将纸浆彻底洗净,这样抄制出来的纸张将会呈现出更加洁白的色泽。

10.打槽加药

将经过打制的纸料倒入长方形的石制槽中,并加入清水,随即进行搅拌,目的是确保纸浆在槽内均匀分布。在这一过程中,还需向槽中加入适量的滑水或填料。滑水,通常被称为“纸药”,是一种常用的造纸添加剂,如杨桃藤、黄蜀葵等植物的浸出液。制作“纸药”的过程包括将这些植物材料切碎、捣烂,然后进行沤泡,待到隔日,便可筛滤出所需的汁液。

11.编制纸帘与抄捞成纸

纸帘是由精心挑选的竹丝和蚕丝手工编织而成,其中较长的一边使用竹丝,较短的一边则使用蚕丝。在抄纸过程中,将纸帘放置在帘床上,并确保四周紧绷。抄纸者双手握住帘床,从身体后方斜向浸入纸浆槽中,然后水平提出,从左至右平稳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用右手抬起床子的一端,使纸浆从右侧流向左侧,这样过滤在纸帘上的纸浆便形成了一层湿纸。将湿纸放置在纸帘的边柱上,然后手提纸帘,平稳地将其铺在纸板上。轻轻提起纸帘,让湿纸平整地留在纸板上。之后,重复这一过程,继续进行抄捞,以制作出更多的湿纸。

12.压榨去水

当湿纸累积到大约千张的时候,就将其放置到纸榨上进行压榨,以去除多余的水分。纸榨是由粗壮的木材制成的,它依据杠杆原理设计,包括将军柱、滚筒和榨干等关键部件,能够产生高达数千斤的压力。在压榨纸张脱水的过程中,动作应该缓慢而稳定,以避免因为压力过快或不均匀而导致的榨爆事故。应该逐渐增加压力,让水分缓慢而连续地流出,直到不再有水被榨出。完成压榨后,将纸张静置过夜,以便进一步稳定纸张的湿度和结构。

13.起张打吊

经过压榨处理的纸张会呈现出半干的状态,此时需要使用夹子小心翼翼地将纸张逐一揭开,以便于后续的晒干或烘干工作。由于湿润的纸张极其脆弱,所以在掀起纸堆时必须非常小心谨慎。操作时应首先用手轻轻推起纸堆的四周,接着小心地掀开纸张的一角,然后从掀起的角开始逐步揭开整张纸。如果在用手直接拉起纸张时遇到困难,可以借助吊绳或绳索来进行辅助。每次只揭开1 张纸,并且将5 张纸捆扎成1 吊,然后再轻轻地将每1 吊纸张分开,并整齐地折叠放置在纸凳上。当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再将这些纸张运送到专门的纸壁或晾晒架上进行晾晒。

14.刷壁晾晒

将清水洒在纸壁上,掀开单张湿纸,附墙吹贴,使湿纸平敷于纸壁上,每张露出一小边,用刷子刷伸, 工人在纸墙上刷满1 吊,即可从第一张开始揭下,然后风干。

将刷于纸壁的纸张取下来,摆整齐开口处。用一寸长的尖小竹片,将纸张分离。并在分开的过程中检查纸张是否有污渍或破损,将不合格纸张挑拣出。

三、夹江竹纸的文化意义

(一)夹江竹纸在书画艺术中的应

夹江竹纸因其独特的质地和特性,在书画艺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多用于书法创作、国画绘制、作品保存、装裱材料、篆刻艺术。首先,夹江竹纸的吸墨性适中,能够很好地表现书法的笔触和墨色变化,是书法家们喜爱的材料之一。无论是行书、草书还是楷书,都能在竹纸上得到良好的展现。 国画注重墨色深浅和层次的渲染,夹江竹纸的纹理和吸墨性特别适合国画的绘制。此外,夹江竹纸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能够长时间保存而不变色、不脆化,因此常用于珍贵书画作品的复制和保存。

(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夹江竹纸的制作工艺是中国传统造纸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3]它见证了中国造纸技术的发展历程,对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艺术价值上,夹江竹纸以其独特的质感和性能,成为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提升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也成为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工艺美学价值上,夹江竹纸的制作工艺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美学追求。从选材、浸泡、蒸煮到抄纸、干燥,每一道工序都展现了匠人的匠心独运。

在保护价值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竹纸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四、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夹江竹纸

(一)现代艺术家的竹纸玩法

现代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会以多种创新的方式将夹江竹纸融入其作品中。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就是使用使用夹江竹纸作为绘画或书法的介质,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主题和风格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此外艺术家们还将其应用于材料实验、三维艺术创作、数字艺术及艺术疗愈。

(二)夹江竹纸在现代设计和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夹江竹纸的应用从简单的书 前福全 展到其他领域,如现代设计和装饰艺术领域。 夹江竹纸可以用于墙面覆盖、天花板装饰或制作特色灯具,为室内空间增添自然和温馨的气氛。

五、结论

夹江竹纸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也是中国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和艺术价值颇丰。它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造纸历史,见证了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制作工 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高超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同时它还作为 种文化载体,夹江竹纸体 地区和民族的多样性和创造力。现代艺术家们利用夹江竹纸创作,不仅限 ,还拓展到 塑、数字创作和疗愈活动,混搭材料,挖掘竹纸的柔韧和纹理潜力。在设计装饰领域,竹纸用于室内装饰、特色灯具、包装和书籍装帧,增添自然感和文化价值,也因其透光和可塑性,在灯具和艺术装置中展现独特魅力。

夹江竹纸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对传统的维护和弘扬,还体现在其对现代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对创新的推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夹江竹纸的潜力和可能性仍在不断被挖掘和拓展。

参考文献

[1] 李谋闰,刘子嘉.夹江竹纸保护性研究[J].造纸技术与应用,2023,51(02):13-17.

[2] 曾容.四川乐山夹江县竹纸制作技艺调查报告[J].造纸信息,2024,(04):31-35.

[3] 郑元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四川夹江竹纸制作技艺为例[J].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11):119-122.

[4] 李佳珺.简评近代夹江竹纸的特点及其影响[J].科技资讯,2020,18(04):206-207.

[5] 宋歌.文旅融合下夹江竹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今古文创,2020,(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