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弹性成像超声在肝纤维化分级与动态评估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刘雪超

丰宁满族自治县医院 068350

引言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中的关键环节,严重时将导致肝硬化甚至发展为肝癌,是损害患者健康的主要威胁。传统的肝纤维化检测方法,诸如肝穿刺术虽属“金标准”,但由于其创伤和取样数的限制,难以在实际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医学图像技术的发展,基于弹性成像的超声检查能实时测量肝组织弹性,可作为非创伤性、客观并可重复使用的方法来量化纤维化程度。已有研究证明可辨别不同肝纤维化级别水平,同时又可监测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但如何与病理结果相关联以确认其分类准确性、长期监测方面的作用仍是一个难题。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收集 60 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弹性成像超声扫描后,通过肝脏穿刺活检来验证其真实性。实验分为四组:轻度纤维化患者组、中度纤维化患者组、重度纤维化患者组、肝硬化患者组,每组 15例。排除肝癌、心脏、肺部存在重大疾病的病例,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样本采集与处理

所有病人都在早上进行检查,抽取 3~5mL 静脉血并分离出血清,用于常规的生化免疫学检查,样本储存温度在 4℃以下,避免在检测前出现溶血或污染现象,按照相关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检验。

1.3 检测方法与相关指标

采用具备瞬时弹性成像的仪器进行检测,利用仰卧姿势对患者肝脏施压,每一个患者都进行有规律性地重复测量 10 次,然后从中取得中间数值进行最终的结果确定。并同时记录脾脏厚度、门静脉直径等最基本的超声数据,并且对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等进行综合的判断。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 SPSS 26.0 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 Spearman 分析;绘制 ROC 曲线评估弹性成像超声在不同纤维化分级诊断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 弹性成像超声在肝纤维化不同分级中的表现

结果显示,随着纤维化程度加重,肝硬度值也随之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 1 结果显示,肝硬度值随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趋势( r≈0.72 , p<0.01 ),少数患者在轻中度数值重叠,但整体趋势清晰。

表 2.1 各组肝硬度值比较

2.2 弹性成像超声在动态随访中的应用跟踪观察 60 例病人 6—12 个月的病情发展趋势,分为规范治疗组和未规范治疗组,每组各 30 人。

规范治疗组的病人肝硬化程度呈向好的方向发展,平均值由初期的 13.2kPa 降至 12.0kPa (6 个月后),1 年后的检测值又降至 10.5kPa ;未规范治疗组状况则相反,呈恶化的趋势,6 个月后的平均值由 12.8kPa升高至 13.7kPa ,1 年后达 14.8kPa 的峰值。

表 2.2 动态随访前后肝硬度值变化( n=60 ,kPa)

2.3 弹性成像超声分级诊断效能的 ROC 分析

对 60 例患者作 ROC 曲线分析,采用弹性成像超声评价可较好地判断纤维化各等级,用于区分轻、中度纤维化与严重的纤维化,AUC 为 0.86,正确性为 82% ,误判率为 79% ;用于区分严重的纤维化与肝硬化时,AUC 为 0.90,正确性为 85% ,误判率为 81‰ 。

表 3 弹性成像超声诊断肝纤维化的 ROC 分析( n=60 )

2.4 弹性成像结合传统超声在纤维化评估中的对比

分析显示,随着纤维化进展,脾脏厚度及门静脉内径均升高,从而呈现肝硬度值也随之增高,轻度组最小,肝硬化组最大,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 4 肝纤维化分级与超声相关指标对比

3.结论

使用弹性成像超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肝纤维化的基本情况,并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肝硬化指数有显著性变化。动态随访中也能敏感捕捉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根据 ROC 曲线图来看,在各期都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因此该方法有良好的适用价值。与传统超声检测参数相比,脾脏厚度及门静脉直径在纤维化加重时有明显加大趋势,但是其对于早期分段尚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而弹性成像在灵敏度上和量化方面比二者更有优势,可以取长补短,为慢性肝病病人提供客观准确的监测标准。

参考文献:

[1] 朱琳,陈洋,杨青,等.超声弹性成像评估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价值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3, 26(3):360-363.

[2] 黄艳梅,陈成彩,陈洁华,等.超声弹性成像在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 6(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