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兴安盟农牧民收入增长困境与路径研究

作者

新吉乐呼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党校 科右前旗 137400

近年来,兴安盟地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结构逐步优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各盟市旗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大,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存在不平衡的问题。这会让农牧民产生不公平不平衡的思想、不满情绪和抵抗心理,也可能会加剧社会结构的分化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从而对整个兴安盟地区的协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对策是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

一、兴安盟农牧民收入增长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2024 年兴安盟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977 元,同比增长 7.4% 。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为 2893 元,占总收入的 16.1%;经营净收入 11765 元,占比 65.4% ;财产收入 523 元,占比 2.9% ;转移净收入 2796 元,占比 15.5% 。可以看出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家庭经营收入仍是主要来源,且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转移性收入是第二大收入来源,这一点与其他省份不同,得益于兴安盟的相对贫困及国家的巨大转移支付力度。工资性收入仅排第三,这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别,发达地区工资性收入基本为第一收入来源,越是贫困地区工资性收入占比越低。

二、制约兴安盟农牧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2024 年兴安盟地区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9% 、23.8%和 38.3% 。内蒙古自治区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10.7% 、47.4%和 41.9%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兴安盟农牧民来自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则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农牧民收入增长拉动力较弱。且兴安盟农产品种类过于集中,以玉米、稻谷和大豆为主,精产品少,与日益多样化高端化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二)农副产品附加值不高

一是科研体制机制滞后,“产学研”脱节,科研课题立题缺少基层单位的参与,针对性不强,实用性较低,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二是产品加工和附加值提升不足,部分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较低,缺少独特的终端产品和增值服务,难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如生产加工缺乏进一步的精深加工,且品牌影响力不大,农副产品向后端延伸不够,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的问题突出。

(三)造血式收入较少

一方面,转移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居民收入不平等。另一方面,一旦转移支付的力度下降,农牧民收入将大幅减少,同时由于过多的政策上“输血”容易为村民造成“不劳而获”的心理,降低村民自身的“造血”动力。兴安盟农牧多数收入来源还是靠土地和牛羊,因常年干旱且土地多为山地,遭遇雹灾、旱涝灾等自然灾害时,缺乏自救措施。牛羊价格的变化及各种牲畜疫病的发生也为农牧民收入带来威胁。

(四)农牧民综合素质较低

农牧民综合素质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既影响农牧民的个人发展,也制约农牧区经济的整体进步。许多农牧民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他们在面对新技术、新信息时难以有效吸收和应用,即使拥有了科技知识和技能,也难以将新技术应用于农牧业生产中,导致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

三、提高兴安盟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路径

(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特色产业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二、三产业,加强产业融合。农村地区应根据本村屯实际的资源禀赋、区域条件、特色产业等要素,明确第二产业的发展方向。树立“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农区可以发展“采摘体验+农耕体验”,利用绿色无污染优势发展亲子经济,吸引周边游客进行一日游;牧区可以发展“草原观光 i+ 动物喂养+游牧文化体验”,鼓励牧民自主经营,打响草原地区特色旅游招牌。二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优势。打破单一玉米种植结构,探索农畜林多种经济同向发力模式。实施单产提升工程,发挥政策补贴优势,因地制宜种植高粱、黄豆、马铃薯等多种作物。

(二)转变传统种植养殖方式

一是紧扣兴安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水稻、小麦、杂粮杂豆、奶牛、肉牛、肉羊等新品种选育和示范研究、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形式,不断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二是鼓励发展人畜分离养殖,以生态循环为产业发展理念,综合利用肉牛现代繁育、秸秆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加快推进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场提升改造。三是应用智慧畜牧业技术,实现畜牧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精细化管理。如通过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监测畜禽的生长状况、饲料消耗和疾病情况。

(三)完善农牧民收入结构

一是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工程。在农牧、交通、水利、林草等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尽可能提高农村牧区劳动力劳务报酬占项目投资的比例。二是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带动农牧民就近就业。加快推进县域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在县域布局原料基地、加工产能和物流节点,推动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开发更多适合农牧民就业的岗位,促进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三是扩大公益性岗位覆盖面。结合村居日常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因需设置保洁员、护林员、水管员等多种公益性岗位,提高家庭困难群众的参与感,发挥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作用。

(四)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一是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的途径,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同时要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维护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权益,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保障粮食种植和农牧民基本收入。二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鼓励各村发展多个主体联合、多类资源整合、多业态融合、多条产业结合、多方力量聚合的“五多五合”强村富民模式,通过强村带动、产业牵引、村企共建、村社融合、村村联建等方式,推动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借鉴并应用“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的工作机制,全面协调推进各类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应充分利用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桥梁与平台作用,优化城乡规划布局,高效整合空间资源,合理引导人口和产业适度向中心城镇汇聚,加快形成“近郊城市化、远郊城乡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五)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

一是积极开展农牧区的技能培训。既要重视农业技能培训,积极引进农牧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品种,引导农牧民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提高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要重视非农业技能培训,如建筑、维修、家政、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这些技能有助于农牧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晓景计划”“头雁计划”,依托乡土人才孵化中心,集中培训具备创业致富潜力、能够引领群众共同富裕的乡村领袖和新型农牧业经营实体的领军人物。“深入推进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三年行动,着力培养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牧民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同时探索“走出去+引进来”回引模式,制定税收优惠等鼓励机制和倾斜政策,确保创业能人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以乡村人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新吉乐呼(1992.2),女蒙古族内蒙古人学历:本科职称:助理讲师,从事政治学、法学、党史等政策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