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分析

作者

许琛凯

身份证:620103198907274015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的核心在于现场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其不仅直接影响工程实体质量、施工安全与设计意图的精准落实,更关系到全生命周期的项目价值创造。在当前建筑行业转型升级与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双重背景下,企业必须构建包含标准化流程、数字化监控和责任制考核的现代化项目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引入BIM技术、物联网设备等智能化手段持续提升现场管理效能。只有在施工技术革新与现场管理升级两个维度实现协同突破,才能切实保障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声誉及环境效益,最终形成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为企业在'新基建'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动能。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1.1 建筑防水施工技术

建筑防水设计是保障工程安全和耐久性的首要防线,特别是在浴室、厨房、地下室等高湿度区域,必须采用高分子防水卷材、聚氨酯涂料等具有优异耐候性和抗渗性能的新型材料。施工单位应建立从材料进场复验到施工工艺控制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严格依据GB5020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标准进行闭水试验和节点处理,通过标准化作业和第三方检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防水层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从根本上杜绝渗漏隐患,为建筑全生命周期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1.2 梁板柱施工技术

混凝土模板系统作为梁板柱结构施工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工程主体的成型精度和结构安全。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对模板系统的整体质量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把控模板的表面平整度、拼缝严密性以及支撑体系的牢固程度,特别是转角部位和悬挑区域的加固情况。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清理模板、均匀涂刷隔离剂、分层浇筑混凝土、充分振捣密实的标准工序,同时采用激光水准仪等精密仪器实时监测标高和定位轴线。通过科学控制拆模时间和养护条件,可显著提升混凝土构件的表观质量、几何尺寸精度和整体结构性能,为后续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1.3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从北方的冻土地带到南方的红黏土区,从东部沿海的软土地基到西部高原的湿陷性黄土,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地域差异性决定了建筑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施工技术方案,绝不能简单地采用"一刀切"的标准化模式。以软土地基处理为例,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地下水位变化、土层分布特征、承载能力要求等多重因素,通过系统的地质勘察和试验分析,科学选用最适宜的加固工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固散体材料桩技术,通过特殊材料的固结作用改良土体性能,为软土地基处理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充分体现了现代施工技术因地制宜的创新特点。

2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施工制度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已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深入分析表明,这一系统性问题的具体表现主要集中在五大维度:其一,人力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关键技术岗位人员资质与工程要求不匹配;其二,企业管理模式呈现同质化倾向,未能建立与自身规模、业务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其三,在标准落地环节存在选择性执行现象,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刻意规避强制性标准;其四,制度规范体系存在内容缺项,特别是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适应性条款严重不足;其五,监管体系形同虚设,既缺乏独立的监督机构,也未形成有效的问责机制。这种制度层面的系统性缺陷,使得行业难以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闭环,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整体效能。

2.2 缺乏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层次的关键要素。在总分包体系方面,要建立清晰的权责划分和协同机制;在设备配置上,需确保硬件资源与工程需求的匹配度;针对企业规模差异,则要制定差异化管理策略。这要求管理者运用系统思维,对各类要素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持续识别管理盲区、优化工作流程、完善标准规范,逐步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闭环。最终构建起包含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考核评价在内的完整管理体系,为工程质量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该体系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要具备动态调整的灵活性,以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要求。

3 建筑现场施工管理控制要点

3.1 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房屋建筑施工必须建立全过程材料质量管理体系,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首先配备专业采购团队,通过供应商评估建立优质稳定的供货渠道,在保障材料品质的同时控制采购成本;其次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验收制度,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抽样检测和质量把关,对不合格材料坚决予以退场处理;最后完善仓储管理制度,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设置分类存放区域,尤其要做好易损材料的防潮、防火等专项保护措施,确保施工材料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3.2 建筑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化管理体系,重点从四个维度实现突破创新:在前期策划阶段,组建由设计、施工、监理多方参与的技术专家组,采用BIM协同平台开展三维图纸会审,结合地质勘测数据和现场环境特征进行施工模拟,动态优化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在成本管控层面,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建立技术经济评价模型,通过施工方案比选、工艺优化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确保每一分预算都发挥最大价值;在资源保障方面,构建智能化供应链管理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对材料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从供应商资质审查、进场检验到使用维护形成可追溯的质量管控链条;最后在实施环节,依托智慧工地平台整合人员、机械、环境等实时数据,建立标准化作业指导体系和动态预警机制,通过可视化监控和远程指导确保每个施工环节都符合规范要求。这种贯穿项目全周期的技术管理体系,不仅能显著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更能为建筑企业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3 树立牢固质量意识,强化作业人员素质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覆盖全员的立体化质量管控体系,形成自上而下的质量文化。管理层要率先垂范,通过日常管理行为传递质量至上的理念,同时将质量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权责明确的奖惩机制。作业层要严格实施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开展分层级的专业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操作考核与技能比武,持续提升施工队伍的专业素质。要将质量管理贯穿于项目策划、施工组织、过程控制等各个阶段,通过标准化作业流程和精细化管理手段,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责任落实到人,最终实现以专业能力保证施工品质、以职业精神铸造精品工程的目标。

结束语

现代建筑工程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管理升级为保障,综合运用BIM、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实现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监控,同时建立标准化、精细化的现场管理体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规范作业流程,系统性地协调质量管控、进度管理、安全监督等关键要素,最终达成"优质、高效、绿色"的工程建设总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建强.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居业,2025(01):4-6.

[2]郝亮,温泽坤.房屋建筑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2(12):144-146.

[3]薛刚.浅析我国房屋建筑中混凝土施工技术[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