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中“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作者

刘霞

怀化市麓山国际陆港实验学校 41800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中“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与应用。面对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遇到的难题,如缺乏写作素材、构思能力不足、表达不够流畅等,本研究通过引入“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基于对当前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现实困境的深入分析,明确了“从阅读到写作的能力迁移”这一核心机制,并据此提出了创新性的实践路径。通过构建“三层递进”的阅读写作链,打造“读写融合”的课堂新生态,以及建立“读写一体”的评价体系,本研究期望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实现从“不会写”到“想写好”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写作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现实困境

走进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准确地回答阅读理解题目,但一旦面对写作任务,却往往无从下手,要么内容空洞,要么表达生硬。这种“会读不会写”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长期以来读写分离教学模式的深层问题。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各自为政,阅读课上重在理解文本内容,写作课上重在技法传授,两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1]。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素材、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宝贵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写作能力。面对这一现实困境,“以读促写”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它能够打破读写壁垒,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在读中学写,在写中促读,实现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以读促写”的核心机制:从阅读到写作的能力迁移

“以读促写”的教学魅力在于其深层的能力迁移机制[1]。当学生沉浸在优秀文本的阅读中时,他们不仅在理解内容,更在无意识中吸收着作者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结构布局等隐性写作知识。这种隐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正是写作能力生成的关键环节。语言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是产生有效语言输出的前提条件,而阅读恰恰提供了最丰富、最优质的语言输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如同一个精密的加工厂,自动地分析、存储、整合着从文本中获取的语言信息。优秀文本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和表达逻辑,通过反复地阅读浸润,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2]。这种内化过程遵循着从模仿到迁移再到创新的发展规律:学生首先通过模仿学会基本的表达方式,然后在新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最终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写作风格。

三、“以读促写”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构建“三层递进”的阅读写作链

在“以读促写”的实践中,建立科学的能力发展层次至关重要。模仿层作为起始阶段,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文本的结构特点、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等,进行直接的借鉴和模仿。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可写之处”,如《太空生活趣事多》中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太空生活的特点,学生可以模仿这种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迁移层则要求学生能够将在阅读中习得的写作技法运用到新的写作情境中,实现举一反三的能力迁移。例如,学生在学习《雷雨》后,不仅学会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还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描写其他自然现象中。创新层是整个阅读写作链的最高层次,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2]。这种三层递进的模式,既保证了学生写作能力的稳步提升,又为其个性化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二)打造“读写融合”的课堂新生态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是先读后写的线性模式,而“读写融合”的课堂新生态则强调读写的同步进行和相互促进。边读边写的即时互动模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发现和思考,这种即时性的写作练习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读后即写的热启动策略则充分利用了学生阅读后的兴奋状态,趁热打铁地进行写作训练。此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对文本的印象最为深刻,写作的效果往往出人意料地好。多文本比较阅读更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通过对比不同作者处理相同主题的不同方法,学生能够发现写作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将《小马过河》与《画杨桃》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同样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两篇课文的叙述方式、表达重点都各有特色。这种比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更开拓了他们的写作思路。在这样的课堂生态中,读与写不再是两个独立的环节,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三)建立“读写一体”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以读促写”教学策略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评价往往将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分而治之,这种分离式的评价方式无法准确反映学生读写结合的真实水平。[3]“读写一体”的评价体系则将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视为一个整体,通过综合性的评价任务来检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能否理解文本内容,更关注他们能否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能力。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使评价更加全面和深入。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方法运用等动态表现,而结果性评价则通过具体的写作作品来检验最终效果。这种双重评价机制既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又能准确诊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将读与写真正融为一体,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四、实践验证:从“不会写”到“想写好”的转变

(一)写作畏难情绪的根本性转变

“以读促写”教学策略实施后,学生写作态度的变化令人振奋。通过对比实验发现,采用该策略的班级中,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明显减轻,写作积极性显著提高。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的写作兴趣指数从原来的2.3分提升至4.2分(满分5分),提升幅度达到82.6%。更重要的是,学生写作心理的深层转变: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主动性觉醒。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丰富的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写作素材和表达方式,让他们在面对写作任务时不再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手。当学生发现自己能够借鉴优秀作品的表达方式来完善自己的作文时,写作不再是痛苦的任务,而成为了展示自我、表达情感的愉快过程。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开始主动寻找优秀的文章来阅读,主动在写作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正是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写作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除了态度的转变,“以读促写”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写作质量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语言表达的丰富度来看,实验班学生的词汇使用量平均增加了40%,句式变化更加多样,修辞手法运用更加恰当。以往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很好”“非常”等泛化词汇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欣喜若狂”“心花怒放”等具体生动的表达。在写作技巧方面,学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叙述,而是开始尝试运用对比、衬托、铺垫等高级技法。一名学生在描写秋天的作文中写道:“梧桐叶黄了,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而那些依然青翠的松针,更显得坚韧不拔。”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正是从《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课文的学习中获得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学生写作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了显著提升。他们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开始思考事物的内在联系,探索更深层的意义。这种思维品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写作中,更对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邢维德. 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方法探究[J]. 文科爱好者, 2025, (04): 176-178.

[2]郑海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仿写训练的策略研究[J]. 文科爱好者, 2025, (03): 113-115.

[3]解生燕.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以写反思——小学语文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谈[J]. 读写算, 2025, (08):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