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喻瑾
成都大学,四川成都,610106
高校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要面对着学业、就业压力,还会遭遇各种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不适。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这些事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长期的心理创伤。安全教育主要侧重于防范意外伤害及危险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问题,将这两者有效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成长环境。
、安全演练中加入心理训练
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心理冲击,如果缺乏稳定的心态、冷静的判断力,他们难以有效应对。通过安全演练中的心理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在紧张情况下保持冷静、迅速做出决策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高校的安全演练在设计时需创设贴近实际的突发情境,通过信息技术或各种道具模拟真实现场,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紧迫感。在突发情境中设置人员受伤、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以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在安全演练中,应适时融入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例如,在火灾逃生演练时,不仅教学生使用灭火器,还专门设置"冷静呼吸练习"环节,让学生学会在浓烟环境下通过深呼吸的方式保持心理镇定;还可以设计需要互相帮助的逃生任务,由两人一组,其中一个同学蒙上眼睛,在另一个同伴的指引逃生,在相互配合中掌握救援技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通过该实践练习,能够减少学生的恐慌反应,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安全演练中加入心理训练,改变了以往只重视动作训练的安全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了安全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共同提升。
二、用虚拟场景开展安全教育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可以借助这一技术打造真实的安全教育场景。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式、交互性、构想性等特点,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效融合,首先应提升教师的 VR 使用技术,组织相关的VR 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精心设计合适的模拟场景,引发学生的共鸣。此外,还需根据融合教育的目标不断优化VR 安全教育场景的设计,确保场景教育性、趣味性,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会产生负面情绪,此时需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与支持。例如,在校园内开发"网络暴力应对系统",学生戴上 VR 眼镜后,会进入虚拟班级群聊场景,当遇到同学被恶意攻击的情况,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心率变化,在紧张时自动弹出心理调节提示,比如"暂停三秒深呼吸"的语音指导;通过使用该系统,学生逐渐能准确地识别危险信号,面对网络暴力时更有勇气站出来制止。用虚拟场景开展安全教育比单纯听讲座更能让学生牢固掌握安全知识,同时在模拟的场景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锻炼自身的心理承受力。
三、打造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校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应嵌入心理健康教育,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课程设计阶段,组织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教师成立课程研发团队,深入调研学生需求,针对现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融合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明确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内容要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确保课程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选取校园安全事故中的真实案例,针对案例中的人物的心理及行为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学习事故发生前后的心理应对方法,包括深呼吸、积极心理暗示等,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干预机制。融合课程还应采取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安全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课程的实效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发安全与心理健康融合的微课程、在线测试、心理测评工具等,在课前学生自主预习线上相关课程内容,课后还可以运用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心理评估。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相融合的课程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心理素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在面对安全问题时的应对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建设校园安全心理空间
建设校园安全心理空间,需要将安全设施与心理辅导相结合,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成长环境。首先,需完善安全设施,学校应定期检查校园内的安全设施,确保其功能完善;合理规划校园布局,确保学生在校园内的活动安全。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其次,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定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及心理健康素养。最后,学校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安全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学校把心理咨询室改造成“安全心理驿站”,在其中设置模拟交通事故的急救训练区、压力释放的沙盘游戏区;学生在学习急救包扎后,可以立即在旁边的放松舱进行心理测评,获得个性化的调节建议;学校还可以举办安全心理主题的漫画创作比赛,学生们用"情绪红绿灯""压力气球"等生动形象表达对安全的理解。建设校园安全心理空间为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减少校园意外事件,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更愿意主动寻求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安全教育的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提高他们冷静处理危险状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与理念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出现,为学生的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支持,通过二者的有效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静悦,余希田. 浅谈新时代高校安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J]. 科学咨询,2024(15):221-224.
[2]方嘉澍,张胜群. 高校安全管理目标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5):73-75.
[3] 崔 愚 .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在 高 校 安 全 教 育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J]. 文 教 资料,2009(34):192-193.
作者简介:喻瑾(1982 年 6 月-),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