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域下Z时代大学生的主体矛盾与教育引导策略
姜宇航 郭茂榕 成语 王言
大连民族大学 辽宁大连 116600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大连 116052
一、引言
2025 年,我国网民规模将达 12 亿,大学生群体将占据网民群体的 28.7% ,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文化的参与主体与主导力量。网络文化以其扁平性、即时性、交互性、参与性等特点重塑大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跨越时空限制的交往空间和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也因信息过载、价值混乱、群组圈层等带来了主体性冲突。本文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以案例研究为基础,探究网络文化视域下 Z 时代大学生主体性冲突的发生形态、形成原因与引导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二、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体矛盾的表现形态
(一)身份焦虑:虚拟与现实的角色游移
网络文化的符号性使大学生陷入了“多重身份”的尴尬。 63.2% 的大学生有 2 个以上的微博或微信公众账号,在朋友圈扮演着一个个“正能量”的优等生,发微“丧”,玩游戏“暴力”等,这是自我表达的舞台,同时,也是认识自我身份的方式,某高校学生曾晒“躺平宣言”微博获点赞过万,却连续三年获国家奖学金,在外人来看,这体现的是一种“双标”,但这种矛盾本身其实是自我身份对主体的消解。
更深层次的焦虑是肉身的消散。照片的裁剪、美颜直播的流行让大学生对“本真之我”有了焦虑,据抖音直播平台统计有 78.6%的主播会涂上厚厚的滤镜,见面之后出现“认不清真假脸的尴尬”;网络游戏中的沉浸式体验也令大学生分不清虚拟与现实,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曾发现 12.3%的玩家“游戏和现实搞不清”,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二)认同危机:主流与亚文化的价值抵牾
网络文化圈层化加剧大学生价值认同碎片化。“饭圈”“二次元”“国潮”等文化群体以独特的话语建构圈层身份,建构与主流文化相抗衡的话语权。41.7%大学生喜欢观看美剧、日漫等外国文化,62.1%的大学生在高校“跨文化交际”的作业中选择“追求个人主义”,只有18.3%的大学生选择“集体主义”,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认同。
(三)实践错位:动机与行为的双重异化
网络文化的表演性,导致大学生实践动机的错位。某高校“健身打卡”活动有 40%的人承认“只是为了被点赞”,虽有想锻炼的想法,但并没有坚持下去,最后变成一种形式、模式;对于学习类的APP,学生中 38.2%承认“打开软件刷短视频”所耗时间比“认真学习”更多,认为“手机在考试前最好玩”。“伪行动”消解了实践的价值,导致大学生“为赋新曲强声唱”,即“明明知道自己做不好,却缺乏改变的动力”,大学生迷失于虚拟的“自我”。
实践异化为利益俘获也不容忽视。67.3%的大学生曾为淘宝购物“好评返现”填写好评,其中有21.4%的人表示,“就算产品很糟心,我仍然会给别人写好评”。“精致的利己主义”实践逻辑扰乱市场秩序,大学生在利益面前失守自身理性,实践异化消解主体责任。
三、大学生主体矛盾的生成机理
(一)社会环境压力:从“生存竞争”到“符号竞争”
社会转型阵痛是主体冲突的外部压力。就业市场“内卷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面临学历贬值、岗位萎缩的双重压力,据悉,2025 届毕业生平均投递 28.6 份简历才能获得 1 次面试机会,较 2020 年增长 142% ,“内卷化”的生存压力使得大学生将网络虚拟空间作为“遁世通道”,以“虚功”换“实功”。“王者段位”的玩家坦承“打游戏就是逃避学习”,占比 37.8% ,有 12.5% 的人不玩“不上分不焦虑”。
符号竞争催生身份焦虑。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个人主体性被外化为符号的形式,以“点赞量”“关注度”“粉丝量”等象征,调查显示,某高校大学生中有 58.3%的人觉得“网络关注度比成绩更重要”,在校学生甚至表示“是否可以线上上课”。被物化的衡量指标导致大学生“造人设”的表演焦虑,被迫采取购买点击量、维护符号资本、制造符号资本的形式,在“真真假假”中迷失自我。
(二)网络文化狂欢:从“信息共享”到“意义解构”
网络文化的狂欢化消解严肃的价值取向。网络文化“发疯文学”“孔乙己文学”等亚文化语言解构了严肃的主流文化,抖音短视频平台话题“发疯文学”播放量超 120 亿,口号为“以荒诞抵抗现实”。狂欢文化为大学生提供宣泄的途径,意义世界的消解也导致“躺平”“摆烂”流行,奋斗的价值世界崩塌,部分大学生产生“想奋斗又怕被淘汰”的思想。算法推荐使得大学生陷入信息茧房,另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地逐渐成熟,各类 APP 均在推荐每个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算法推荐的“舒适圈”使得大学生无法看到不同的观点,甚至会在“猜你喜欢”和“推荐你看”中加深或印证已知片面了解到的事物。
(三)青年认知困境:从“价值迷茫”到“主体虚无”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塑造阶段,认知水平与网络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难以辨识网络信息的真伪”这一问题高达 47.8%的大学生选择曾因偏信不实信息造成损失,大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使得其容易出现因偏信不实信息而走极端的情况。主体的虚无性使得大学生主体性失落。在自我呈现中,大学生把虚拟身份当作自我展现的主体,把网络成就当作自我实现的主体,渐渐丢失了自己本我作为主体的认知,在 28.4%求助者“不知我是谁”的回答中,存在主义危机中的“主体性危机”是其中表现之一。
四、大学生主体矛盾的引导策略
(一)激励青年回归现实:构建虚实交融的成长生态
高校应从制度上引导大学生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找到平衡点。高校可通过建立“无手机课堂”,采取课下收、课上还等方式,避免大学生课堂上被网络“洗脑”,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回归本真,回归理性与思考。可通过“矛盾冲突模拟演练”,模拟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情境,让学生们在模拟冲突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学习如何沟通,如何表达情感等,逐渐提高人际交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校企合作是深化实感。学校要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实习锻炼的长效机制,让学生到职业岗位上去体验社会运行的规则,找准自己的方向;同时,学校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志愿者活动、社区考察、乡村支教等,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服务他人、社会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主体价值,增强对生活的现实感。
(二)营造开放包容环境:促进多元文化的对话交融
大学必须构建“一元主导、多元表达”的文化体系,鼓励大学生在坚持一元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亚文化表达方式,如鼓励大学生将“国潮”“国粹”的文化元素与新媒体融合,创造出具有深厚底蕴且生机勃勃的网络文化,以应对青年群体的个性表达需求。同时,包容战略将文化群体整合到一元文化当中,构建和谐共生的局面。
国际文化是开阔青年国际文化视野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举办“全球文化工作坊”等,邀请外籍专家学者、留学生、在校学生等,围绕气候变化、人工智能道德等全球议题展开探讨,帮助青年在文化交流中把握文明价值,涵养理性包容的文化心态;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传播,利用 VR、AR 等技术还原情境,开发“数字敦煌”“云游故宫”等沉浸式体验产品,推动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论
网络文化视域下的 Z 时代大学生主体困境是技术、社会、文化共同缔造的产物,是虚拟与真实、现实与虚拟、个体与集体的冲突,消除其困境需要“政府—高校—平台—家庭”齐发力,从政府层面加强网络文化立法、网络文化监管,从高校层面加强网络文化教育、引领力培养,从网络文化平台层面加强网络文化主体责任、算法推荐,从家庭层面强化情感支持、加强家庭代际沟通等主体路径。唯有如此,大学生群体才能在网络文化的浪潮中守住主体性,全面而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亚如,李娜.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学生网络圈群建设[J].贵州农机化,2025,(02):50-53.
[2]王刘波,杨巧妮,袁铭,王晓梅.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以抵御不良网络文化影响[J].公关世界,2025,(11):31-33.
[3]韩峰,刘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谫论——基于数字游民文化视角[J].领导科学论坛,2025,(06):142-145.
[4]司兰兰,李瑶.高校优秀校园网络文化育人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5,(09):166-168.
[5]谢红燕.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大学,2025,(13):116-119.
作者简介:姜宇航,男,汉族,1997 年9 月生人,籍贯内蒙古赤峰,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郭茂榕,男,汉族,1996 年7 月生人,籍贯山东郓城,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