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下的高中议论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
刘华
延边大学文学院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0
当下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写作素材和技能不足、立意思维固化的情况,加之高中生生作为深度议论文写作的初学者认知水平较低,在写作的时候理解和认识不够客观深刻,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而创作一篇优质的议论文,要求学生不仅有新颖且充裕的写作素材,还要有深刻且独特的认知水平、缜密且明晰的逻辑思维以及精准且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能力。课文中的议论文单篇阅读类似于“举一”,而要达成“反三”,则需学生开展大量课外阅读,于后续阅读中唤起原有的知识储备。但在高中阶段,鉴于语文课课时受限以及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等状况,增加学生阅读量颇具难度。故而,我们倡导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即把相同议题的文本汇聚一处,使学生在广泛阅读和相似的情景中深化对议题的理解与感悟,构建健康的价值体系,提升认知水平,进而提升语文议论文写作素养。
(1)借群文阅读激活思维,提高论点立意深度
议论文写作的一切从一个论题开始,而“议论文写作选材精准的基础是审题立意准确,明确写作主题,才能选择合理素材。教学中可采用思想激活式课型。”1 教师需要能够引导学生阅读一组存在内在联系的文本,在阅读进程中激发学生在议论文中呈现的观点,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与思维活力,促使学生对写作话题展开多元思考,进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实现说理的深刻性,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以小见大,展现深刻主题。将小的题材置于广阔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中进行拓展与深入挖掘,便能获取深刻的立意效果。其二,注重挖掘材料的深层意蕴。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可将《沁园春·长沙》《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归为一组群文阅读材料,提炼出“追青春·梦想”的主题,依此成功确定选题立意。同时,学生还可从所选典型文章向外拓展延伸,做到举一反三,对同一主题进行分类研习,以教材课文为依托,打开议题思考的窗口。
(2)借群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充实学生的论据库
围绕主题开展群文阅读,以课文《离骚》为例,其主题主要是揭露楚怀王的昏庸无道以及小人的奸佞行径,同时歌颂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课上学习后再选取诸如《离骚》《苏武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等一系列类似文章作为群文阅读的读物作为巩固,或者把让学生搜集谭嗣同、周恩来、钱学森、张伯驹、黄大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人物传记作为下课作业阅读,让学生整体性体会这些人物身上所具备的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学生对爱过议题的深刻认识和思考。把握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围绕爱国主题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写作素材的提取和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与此同时,从生活中收集社会事件、热点时评、优秀作文等相关资料,突破教材的限制,丰富素材积累,从根源上改善学生论据单一和缺乏说服力的问题。因此,实施群文阅读训练,并将其作为作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材料也有助于素材积累,对这些素材进行主题分类汇总后,学生在素材积累方面拥有更多选择,范围也更加广泛。在完成教材课文学习和相关主题文本阅读后,学生既能够将其中的名言诗句用作理论论证素材,也可作为事实论证依据,还可以借鉴诗歌中的写作技巧服务于个人写作。
(3)借群文阅读学习论证方法,增强行文思路的逻辑性
凭借对议论文课文及议论性文章开展群文阅读,能够使学生洞察优秀议论文的论证技巧,研习论证方法与行文思路,借助大量阅读判定不同文章中相同论证方法的相似特性,构建起学生认知体系中的议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写作能力。例如,以“学习论证方法,实现表达清晰流畅”为议题展开群文阅读,选取《劝学》《拿来主义》《伶官传序》《六国论》《过秦论》等文章,让学生理解学习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体悟不同论证方法所蕴含的清晰而缜密的论证过程、论证区别和思维逻辑,深化对论证方法的认知,进而培育在写作中运用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此培养议论文写作的行文思路,亦有助于在后续写作过程中使语言表达更为严谨、更具说服力。以《过秦论》为例,将其作为范例引领,指导学生研读文本、剖析特色、领悟精髓。辞赋惯用夸张手法,对比鲜明强烈,渲染出宏大的气势,《过秦论》在描写秦之“攻势”时便彰显此特点。议论文作者常通过反复对比深化主旨,在《过秦论》中,先是进行远距对比,如陈涉与诸侯对比,为议论奠定基础;继而展开近距对比,陈涉与九国在诸多方面对比,引发对原因的探究;最后进行总体对比,揭示文章主旨。在总结全文时,作者阐述秦之兴衰,将秦与陈涉形成强烈反差,使“何也?”通过设问巧妙引出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有力结论。在该篇课文的学习进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对比论证方法,学会灵活运用论证技巧,从而培养客观而深刻的思想认知、清晰而严谨的论证逻辑以及精准而生动的语言表达,进而提升议论文写作的论证能力。
群文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 “读” 与 “写” 的壁垒,使学生在规模化阅读中实现认知水平、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教师需以文本整合为基石,以思维训练为内核,以实践运用为导向,充分释放群文阅读的教学效能,助力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实现从 “知识输入” 到 “能力输出” 的质变,最终达成 “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高阶写作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248-249
[2]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第 248-24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