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油场站站内管线腐蚀问题成因及防护措施
张宁
国家管网集团西北公司山西输油气分公司030000
前言
输油场站作为原油集输与中转的重要枢纽,其站内工艺管线承载着油品稳定输送的核心任务。随着管线服役年限增长及运行工况复杂化,腐蚀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关键因素。腐蚀一旦发展至穿孔阶段,不仅造成介质泄漏,还易引发火灾爆炸、污染事故等严重后果。针对站内管线腐蚀问题成因的深入剖析,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提升输油场站运行可靠性与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输油场站站内管线腐蚀问题成因分
1.1 材料与防腐设计不当
部分场站在初期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实际土壤环境、油品性质及外部腐蚀介质的差异性,管材及防腐材料未能因地制宜选用,导致在高湿度、盐分含量较高的区域中腐蚀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埋地管道常使用的无溶剂环氧涂料、聚丙烯胶带等材料,其密封性能及绝缘性受限,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易失效。此外,防腐施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同样构成腐蚀隐患,如管件外形复杂导致防腐层附着力不足、包覆不严密,施工间隔控制不合理,未严格执行涂层厚度和固化时间标准等,均可能形成腐蚀缺口[1]。监理履职不到位亦加剧了质量管控漏洞,致使管线在投运后出现局部涂层剥离或渗水腐蚀等问题。更为严峻的是,阴极保护系统在站内应用受限,由于设备布置密集、电气干扰强烈和空间受限等因素,阴极保护装置难以实现有效布设与连续电位覆盖,使得埋地管线处于单一防腐体系下运行,抗腐蚀能力下降。
1.2 冲蚀磨损加剧局部失效
输油场站站内工艺管线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输送介质流动速度较高,夹带固体颗粒的流体对管线内壁形成持续冲击,易在弯头、三通等结构突变区域引发冲蚀磨损现象。此类部位因流体流向变化剧烈,局部湍流增强,剪切力显著增大,造成壁面局部材料持续剥蚀,形成壁厚减薄甚至穿孔的风险。ANSYS 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管线中弯头外侧70°至90°区域及三通近进口方向为冲蚀磨损的高风险区域,且随着流速提升,磨损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此外,冲蚀部位常伴随液体积聚现象,形成局部积液环境,诱发点蚀叠加效应,使腐蚀速率进一步加快。当冲蚀与局部腐蚀联合作用时,金属结构失效周期显著缩短,影响管线安全服役年限。
1.3 管内积液导致局部腐蚀
油品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及氯离子等腐蚀性介质,当流体流速不足以携带水相沿管道流动时,水分将沉积于管道底部,特别是在死油段、封头、换热器汇管等结构低洼或流动停滞位置,易形成稳定的积液环境。积液中水相与溶解氧、氯离子等协同作用,促发点蚀或缝隙腐蚀等局部腐蚀行为,导致金属表面腐蚀加速甚至穿孔。现场监测数据表明,积液区域油品中氯离子含量超标显著,配合ANSYS 流体仿真分析结果亦显示在低速工况下水相体积分布范围扩大,沉积趋势加剧。
2 管线腐蚀防护措施与对策建议
2.1 强化材料匹配与施工质量控制
针对不同输送介质特性及土壤环境,应科学选用具有优良防腐性能和环境适应性的管材与防腐涂层,例如在高湿、高盐区域应优先选用密度大、绝缘性能强、耐化学腐 溶剂环氧涂料或复合型防腐材料,同时对保温层材料进行甄选,避免因吸湿性或导离子特性诱发 [2]。材料选型应结合现场实际,充分考虑管段埋深、热交换需求、设备布局等影响因素,确保设计的适配性与长效性。防腐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强化作业质量监管,特别是在复杂结构管件、焊缝过渡区域等关键部位,需确保防腐层连续性、包覆严密性和涂覆厚度达标。涂层施 固化充分,避免因施工环节管理疏忽导致防腐层附着力不足、表 过程监督施工质量,及时发现并整改施工偏差与质量隐患。对 腐层无剥离、破损及空鼓等问题,必要时可借助无损检测技术手段进行 验证。强化材料 质量控制不仅能显著提升防腐体系整体性能,还能有效降低因局部腐蚀引发的泄漏风险,是保障管线运行安全与经济性的重要基础。
2.2 优化管线布局与管件选择
管线布局及管件选型对腐蚀防控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合理的管道设计与构造不仅有助于提升流体输送效率,更能有效降低冲蚀、积液及死油段等诱发腐蚀的风险。在布局方面,应避免不必要的复杂线路和过多的转弯接口,尽可能简化流向变换,减少三通、弯头等高冲蚀风险部位的数量,从根本上降低局部流速扰动引发的冲刷腐蚀概率。对于确需设置的弯头,建议优先选用曲率半径较大的长半径弯头,以减缓流体对内壁的冲击作用,从而减轻冲蚀磨损程度。在空间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宜采用缓坡式连接方式,降低流体在过渡区域的紊流强度。在设备接口及汇管段,应合理布置排液孔、排气阀和冲洗口,提升积液清排能力,抑制水相在管底沉积造成的局部电化学腐蚀。在管件选择方面,应优先选用结构完整性高、材质均匀、耐腐蚀性强的标准化产品,尤其在焊接接口、法兰连接等重点部位,应避免因材质不匹配或连接不当导致的缝隙腐蚀和电偶腐蚀问题。同时,连接方式上应尽量减少螺纹连接或异材质搭接,推荐使用焊接质量可控的自动焊接技术,以增强接口密封性和长期服役稳定性。
2.3 合理控制流速并活动死段
流速过低会降低水相携带能力,促使水分在管底滞留,尤其在死油段、换热器汇管或盲管段位置,积液长期滞留将加速点蚀、缝隙腐蚀等局部腐蚀过程。研究表明,当流速维持在 0.8~1.0m/s 范围内时,水相体积分布显著减小,能有效避免水相沉积并抑制腐蚀环境的形成。因此,应结合输送工艺需求和管径参数,科学设定合理流速,确保油水混合液持续流动,最大程度降低腐蚀介质停留时间。同时,对站内易形成流动盲区的管段应定期开展“死段活动”操作,通过工艺调整、定期排放或临时联通等方式激活静置管道,打破原有积液状态,减少水相积聚并恢复局部流体扰动环境。此外,建议在关键节点设置在线监测设备,如腐蚀挂片或积液检测传感器,实时掌握死段运行状态及腐蚀趋势,从而动态调整运行参数,提升防护主动性。
结语
输油场站站内管线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受材料匹配不当、设计缺陷、局部冲蚀、积液腐蚀等多重因素影响,腐蚀问题频发,严重威胁储输系统安全与稳定。通过系统分析腐蚀成因,并结合工艺实际提出防护措施,包括优化材料与防腐设计、提升施工质量、合理控制流速、定期活动死段及科学布局与选件等手段,可有效提升管道抗腐蚀能力,延长服役周期,降低运行风险。今后应进一步强化现场监测与预警机制,完善管道腐蚀评价与维护体系,实现对腐蚀风险的全过程可控管理,为保障油品安全高效输送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玉楠,杨映华,逄建鑫,等. 某海上油田地面管线腐蚀失效的原因 [J]. 腐蚀与防护, 2025, 46 (04): 115-121.
[2]宁永乔,黄继超,唐澜,等. 川东北土壤模拟液中 X65 管线钢的腐蚀行为 [J]. 腐蚀与防护, 2025, 46 (02):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