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方法探究

作者

张玉霞

和田市拉斯奎镇幼儿园 848000

一、引言

随着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儿童时期是情绪发展与能力培养的关键期,此阶段形成的情绪管理模式将对个体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当前,部分儿童因情绪管理能力缺失,出现焦虑、抑郁、社交冲突等问题,不仅影响其当下的学习与生活,还可能引发长期的心理隐患。因此,深入探究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方法,构建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情绪管理能力的定义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情绪管理能力是个体对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识别、表达、调节与控制的能力,具体包括情绪感知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三个核心维度。情绪感知能力是指个体准确识别自身及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是情绪管理的基础;情绪表达能力是指个体在适当情境下,以合理方式表达自身情绪的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刺激时,通过内部认知调整或外部行为干预,使情绪状态保持在适应范围的能力,是情绪管理能力的核心。

(二)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特点

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3-6 岁幼儿处于“ 主动对内疚” 阶段,情绪表达较为直接,以自我为中心,情绪调节依赖成人引导;7-12 岁儿童进入“ 勤奋对自卑” 阶段,开始具备一定的情绪认知能力,能初步理解情绪与行为的关系,情绪调节方式逐渐从外部依赖转向内部自主,但仍需成人的支持与指导。这一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需遵循其发展规律,采取差异化的培养策略。

三、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保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情绪管理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 保护伞” 。儿童若能有效识别与调节情绪,可减少负面情绪对心理状态的冲击,避免因情绪积压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情绪管理能力强的儿童,心理韧性更强,面对挫折时能更快调整心态,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促进儿童社交能力构建

社交过程本质上是情绪互动的过程,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其社交质量。具备良好情绪管理能力的儿童,能准确感知同伴情绪,以恰当方式表达自身情绪,减少社交冲突,更容易获得同伴的认可与接纳,进而建立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反之,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的儿童,易因情绪失控引发社交矛盾,导致社交孤立,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四、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家庭层面:构建情绪培养的基础环境

家庭是儿童情绪发展的首要场所,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情绪氛围直接影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形成。

1.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民主型家长注重与儿童的平等沟通,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在儿童产生情绪波动时,不压制、不否定,而是引导儿童表达情绪。例如,当儿童因玩具被抢而哭闹时,家长可先共情“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玩具被拿走了” ,再引导儿童思考“ 我们可以和小朋友商量,轮流玩玩具,这样大家都能开心”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情绪、学会合理表达情绪。

2.营造积极的家庭情绪氛围:家庭情绪氛围是儿童情绪发展的“ 土壤” ,家长应注重自身情绪管理,避免在儿童面前频繁表现出焦虑、暴躁等负面情绪,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情绪榜样。同时,家长可通过家庭活动(如家庭游戏、亲子阅读)增进亲子情感,让儿童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积极情绪,形成健康的情绪认知。

(二)学校层面:搭建情绪培养的系统平台

学校是儿童集体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将情绪管理教育纳入教育体系,通过课程教学、教师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系统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

1.开设情绪管理课程:学校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特点,设计分层化的情绪管理课程。低年级课程以情绪认知为主,通过游戏、绘画等形式,帮助儿童识别情绪;中高年级课程以情绪调节为主,教授具体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法、积极自我暗示法、问题解决法)。例如,在情绪调节课程中,教师可教授儿童“ 深呼吸调节法” :当感到生气时,先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数4 秒),再慢慢地呼气(数6 秒),重复3-5 次,帮助自身平静下来。

2.强化教师的情绪引导作用:教师是儿童在学校中的重要情绪榜样,其情绪态度与引导方式直接影响儿童的情绪发展。学校应加强教师情绪管理培训,提升教师的情绪感知与引导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当儿童出现情绪问题时,及时介入引导。例如,当儿童因考试失利而沮丧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客观分析失利原因,帮助儿童调整心态,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学习动力。

五、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一)现存问题

1.家庭培养存在认知偏差:部分家长对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关注点过度集中在儿童的学业成绩上,忽视情绪教育;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情绪引导方法,面对儿童的情绪问题,要么压制否定(如“ 不许哭” “ 这有什么好生气的” ),要么过度溺爱(如“ 都是别人的错,妈妈帮你骂他” ),导致儿童难以形成正确的情绪认知与调节能力。

2.学校培养缺乏系统性:部分学校未将情绪管理教育纳入正式课程体系,情绪教育多依赖教师的个人经验,缺乏统一的教学目标与内容;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情绪管理培训,对儿童情绪问题的识别与引导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开展情绪教育。

(二)优化路径

1.加强家庭情绪教育指导:通过社区讲座、线上课程、家长学校等途径,提升家长对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认知;组织专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儿童教育专家)为家长提供一对一的情绪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情绪引导方法,纠正认知偏差。

2.完善学校情绪管理教育体系:学校应将情绪管理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加强教师情绪管理培训,将情绪管理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提升教师的情绪教育能力;建立学校情绪教育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情绪教育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结论

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发力。家庭应构建积极的情绪培养环境,学校应搭建系统的情绪教育平台,社会应完善多元的支持体系。当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仍存在认知偏差、体系缺失、支持不足等问题,需通过加强家庭指导、完善学校体系、健全社会支持等路径加以优化。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结合时代发展与儿童发展需求,创新培养方法,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19, (2): 45-50.

[2] 赵丽华.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20,43(4): 794-799.

[3] 王晓东. 情绪教育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 教育导刊,2021, (6): 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