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蔡蓉
湖北省咸宁市 崇阳县桃溪中学 437500
2022 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几何直观列为核心素养之一,强调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本质、探索问题解决路径”的作用。因此,如何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构建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几何直观培养体系,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生活情境、数形结合、实践操作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策略,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1 生活情境渗透: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桥梁
几何直观能力的养成,起点在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和操作真实存在的物体,是建立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关联的关键。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常常呈现特殊状态,具体事物更容易理解,抽象符号则相对困难。这就要求教学者必须将几何知识融入生活的场景。带领学生从熟悉的环境里识别出数学成分,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几何模型构建,是有效的方法。举例来说,在涉及“立体图形展开图”的教学单元,可以设计“包装盒改造”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被要求收集不同形态的纸盒,比如长方体形状的、圆柱体形状的。通过实际动手剪开、铺平、再折叠回去的操作过程,他们能够亲眼看到立体形态如何转变为平面图案,平面图案又如何恢复成立体形态。学生在这种操作中可能注意到,一个长方体剪开后,会得到像“141 型”或者“231型”这样的不同平面排布;而一个圆柱体打开后,呈现的则是一个长方形加上两个圆形的组合。依托实物进行探究,其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展开图”是什么东西,更在于比较不同展开方式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从而加强对立体图形本身属性的理解深度。再考虑“相似三角形”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日常中的“相似现象”是可行的切入点,像篮球架和它投射在地面的影子,或者高度不一的路灯在路面形成的投影。实际动手测量影子的长度,对比物体本身的高度,计算两者之间的比值关系,学生便能直接体会到“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这一性质的现实存在。
2 数形结合深化:从符号到图形的思维转换
数形结合构成几何直观的核心路径,其本质涉及“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的实践,将抽象的数学关联转化为视觉上的直接呈现。初中阶段学生在处理代数题目时,时常因为符号操作本身的繁复而遭遇障碍;面对几何题目求解,空间想象能力的欠缺又可能成为寻找解决方法的阻碍。数形结合提供了一种手段,能够弥合“数”与“形”之间的分离状态,为学生构建双向的思考途径。具体如“一次函数”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把握函数特性。讲解“ ⋅y=2x+1 ”与 4y=x+32 ”的“交点”概念时,学生如果仅仅依赖解方程组去计算坐标值,虽然答案正确,但对“交点”所蕴含的几何实质理解往往不足。如果要求学生同步绘制两条直线,观察它们不同的倾斜程度、各自与坐标轴的“交点”位置,以及最终相交的那一点,学生就能直接看到:当 1=2/3 时,两条直线对应的 y 值变得相同,图像就在该处相交。这个“数解形、形助数”的操作过程,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函数交点即方程解”这一核心,避免对公式的纯粹记忆。处理“不等式解集”内容时,数形结合体现的益处更加突出。求解不等式“ 3x5>2x+1′′ ”,学生如果只通过移项和合并同类项得到 x>6 ,可能难以形成对“解集”含义的清晰认识。在数轴上明确标出6 这个关键点,再使用箭头指示大于 6 的所有区域,学生就能直观地观察到:所有处于 6 右侧的数值都符合不等式要求。这种借助“数轴”的办法,能够将抽象的“解集”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视觉符号系统,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形”之间的稳定对应联系。深化数形结合需要强调“双向互动”的充分性。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形解释数”,还要积极鼓励“用数描述形”。类似地,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测量、撕角拼合等活动确认“内角和为 180∘ ”这一事实,但如果进一步询问“为什么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就需要借助平行线的性质,运用代数手段进行推导证明。
3 实践操作强化:从观察到创造的认知升级
几何直观能力的形成需要依赖动手实践。初中阶段的学生借助剪裁、拼合、折叠、绘图等具体活动,能够直接接触图形的本质及其变化过程,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认知转变。这类操作实践不仅巩固了空间想象能力,尤其有助于孕育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典型场景。教师可以布置一项“搭建桥梁”的任务,让学生用木条和钉子分别构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结构。学生通过向不同框架施加压力进行观察,能够看到:三角形框架受力时形态保持固定,四边形框架则极易发生形变。这种直接的感官体验,使得学生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性质的领悟,远比单纯背诵定义来得深刻。教师可顺势提问:“如何让四边形也变得稳固?”学生在操作中尝试添加对角线木条,将四边形分割为两个三角形,从而直观把握“稳定性”的应用原理。整个流程体现为“问题→操作 $$ 发现 $$ 应用”,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思维。“圆的对称性”教学同样离不开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圆规绘制圆形,接着通过折叠、旋转等动作探索圆的对称轴。操作中学生会发现:沿着任何一条直径折叠,圆的两部分都能够精确重合,这直接印证了“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教师可进一步引导,让学生用彩色笔标记圆上的特定点,通过旋转观察这些点的运动路径,帮助学生理解“圆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核心概念。
综上所述,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抓手。通过生活情境渗透,学生能从熟悉的环境中提取数学元素,建立数学与现实的联系;通过数形结合深化,学生能在“数”与“形”的双向转换中理解数学本质,突破抽象思维的瓶颈;通过实践操作强化,学生能在动手探索中感知图形性质,培养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坤, 邵永成. 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原则与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15): 110-114.
[2] 张鸿 .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J]. 华夏教师 , 2025, (23): 74-76.
[3] 邓召泽 . 核心素养下农村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践路径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25, 41 (08):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