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洪志璇
福建省石狮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362700
幼儿园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由教师、幼儿及家长共同参与设计和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和实施班本课程,能让幼儿在熟悉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积极体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狮”文化课程的开发意义
石狮市作为中国唯一以“狮”命名的城市,其狮文化源远流长。狮子不仅是城市的象征,更融入到当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街头巷尾的石狮子雕塑,到重大节日的舞狮表演,狮文化无处不在。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是开展班本课程的宝贵资源。“狮”文化涵盖了健康、社会、艺术等多个领域,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通过开展班本课程,能使幼儿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探究狮文化的奥秘,使幼儿了解石狮狮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还能够增强幼儿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狮”文化班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养,强化课程能力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设计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对于课程的成功至关重要。首先,学园组织教师参观石狮博物馆,帮助教师深入“狮”文化的历史背景,邀请博物馆馆长、非遗传承人入园进行讲座培训,增强教师对“狮”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其次,开展“石狮故事我来讲”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现场提问互动的形式,向大家分享讲述自己寻找到的“石狮故事”,提升教师学习“狮”文化的自主性。还有,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帮助教师提升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能力,为“狮”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捕捉幼儿兴趣,生发课程主题
幼儿的兴趣是课程开展的重要起点。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敏锐观察幼儿的关注点,从中挖掘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课程主题。如当孩子周一入园在交流周末生活的时候,有个孩子说“妈妈带我到峡谷路玩,那个游客中心的门口有四只可爱的狮子,妈妈说他们叫‘敢拼’‘敢莹’‘敢闯’‘敢当’,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叫这些名字吗?”教师抓住这个话题,组织观看石狮的城市 IP 动画《狮来运转》,与幼儿共同确定了“狮来运转”主题。
(三)家园社合作,提供课程支持
家园社合作能整合各方资源,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当确定要开展“狮来运转”班本主题后,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等渠道,向家长介绍课程的内容和目标,邀请家长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如协助幼儿完成“寻找石狮的狮子”的调查研究任务;开展亲子研学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石狮博物和沙美狮阵文化馆;邀请非遗传承人入园演示“妆糕人”狮头制作;邀请家长入园开展“狮王训练营”的助教活动等等。通过家园社的紧密合作,收集课程资源,丰富幼儿体验,拓宽幼儿视野。
(四)借助问题导向,推进课程发展
在探寻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石狮哪里还有石狮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狮子?”“四个狮兄妹(城市IP)叫‘敢拼’‘敢莹’‘敢闯’‘敢当’,是每一头狮子都有名字的吗?”“为什么门口经常摆着两头石狮子?”“节日的时候为什么要舞狮?”“大人才能舞狮吗?”“舞狮跳那么高会不会摔下来?”……教师巧妙地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引领幼儿开展调查、探索与实践活动,逐步梳理出课程脉络。课程分为“寻狮之旅”“解密狮情”“狮承有我”三个层层递进的阶段,随着阶段推进,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深化,最终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有效推动课程的持续发展。
(五)开展实践体验,实现课程价值
在班本课程实施中,实践活动是连接幼儿经验与课程目标的核心桥梁。教师立足幼儿视角,以“文化感知—探究实践—创造表达”为路径开展活动,推动课程的深度落地。除了参观、调查,我们开展了项目式户外运动《溪前舞狮馆》,将游戏化体能活动中变为身体与文化的双重体验;开展项目式区域活动“狮艺工坊”,让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舞狮道具”、设计“石狮文创产品”,通过艺术创作,深化对狮文化的情感联结;开展“狮宝广播站”,让幼儿担任小主播介绍家乡文化,强化幼儿的文化自信与表达能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既满足了幼儿“亲身体验”的学习需求,又让幼儿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深刻体验狮子文化的内涵。幼儿不再是文化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成为“狮文化”的体验者、探索者甚至创新者,真正实现班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六)运用多元评价,促进课程优化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们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幼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反馈,全面评估课程实施效果,反思课程内容是否贴近幼儿兴趣、文化特色是否得到充分展现。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课程主题难度、方式方法,持续优化,让“狮来运转”主题课程在内涵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发现幼儿对舞狮表演兴趣浓厚,我们支持幼儿自主游戏时开创了“舞狮体验馆”,幼儿有时在“体验馆”里面开展舞狮训练,有时进行“踩街”表演,有时为“餐厅”开业热场,既体验了舞狮的乐趣,又传承了家乡的文化。通过多元评价,教师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课程的优化和完善。
“狮来运转”班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狮来运转》课程的开展,激发了幼儿对“狮文化”的浓厚兴趣与热爱,加深了对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增强了幼儿的乡土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课程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身体动作以及审美与创新能力均明显提升。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文化素养、课程设计、指导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狮”文化课程已成为幼儿园的特色亮点,不仅丰富了园所的课程文化内涵,也提升了幼儿园的社会影响力。
结论
通过《狮来运转》班本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明确了地方文化资源对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价值。借助兴趣引领、家园合作、问题导向、实践体验和多元评价等策略,打造契合幼儿发展的本土特色班本课程,既促进了幼儿多方面发展,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也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幼儿园文化建设。
未来,我们会持续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结合幼儿兴趣需求开发特色班本课程,反思改进课程实施问题,提升课程质量,为幼儿成长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赖世平 .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策略探究 [J]. 新教育,2024(11):26-28.
[2] 吴玲. 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探索[J]. 名师在线,2024(09):75-77.
[3] 柳文萍. 基于自然环境的幼儿园科学园本课程开发探究[J]. 华夏教师,2025(02):36-38.
基金项目:此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常规课题《“狮文化”融入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Q23-081)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