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中高年级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渗透路径分析

作者

汪桂兰

重庆巫山谢家湾学校 404700

进入新时期,班主任在为学生传播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承担起了育人的历史重任。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进行基本品质塑造和身心培养的重要时期,在中高年级中,由于学生由低年级的直觉思维过渡为抽象思维,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群体产生了较强的归属感,是学校德育教育重要施教节点。然而,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多元化、信息发达的影响,小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不易,单一的讲授灌输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德育建设的需求。班级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子文化构成形式,是对班级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方式,更是渗透于学生行为举止和精神面貌的重要载体。因此,利用班级文化为窗口进行德育渗透成为当前小学德育建设重要性和途径。

一、优化物质环境,营造无声德育场域

班环境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空间环境的设计,同时是隐形文化德育价值,班环境文化建设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环境空间的和谐环境氛围设计中要突出德育价值的内化,比如将班内环境空间的墙报、教室、走廊、教室角、一花一草一树一木设计好、布置好,并将教室的美化、绿化、净化、设施齐全等变为学生心灵上的营养物,通过有效设计,给班级环境空间以无声的秩序、责任、尊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德育。

以“班级阅读角建设”为例,教师应以德育为导向,通过选书科学、分放有序、整理整齐,使学生在接触到图书的瞬间就能接收积极向上的正面教育,教师对空间的布置应以舒适安静为前提,创设良好的思考与沉静的阅读场;以动态维护阅读内容为前提,维护阅读的前沿性,从而将阅读场所化为与学生不断成长相适应的学习场所,而非单纯获取信息的所在。

二、健全制度文化,构建行为规范体系

制度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具有核心的约束与引领作用。教师应以科学、民主与可操作性为原则,构建覆盖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的规范体系,使制度既具有明确性,又能兼顾教育性。在具体实施中,需注重制度的解释与引导,避免单一的强制约束,而是通过制度内化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的能力。教师还需持续反思和优化制度内容,确保其能够适应学生成长需求和班级发展阶段,使规范逐步演变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进而在集体氛围中形成稳定的价值导向。

例如,在设计“班规的形成”任务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以讨论结果为依据明确行为准则,并用结构化的制度文本化表达加以固定,教师有必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规则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在规则形成中有生成主体感,将班规落实到位需要在教师持续的常规化管理与阶段化的回馈效应下保障。班规不只是一张纸,学生由此开始走向自我约束与管治,变成了自身的行动规范,进而“生长”为一种稳定的德育资源。

三、培育精神内核,引领价值认同导向

班级文化的“魂”是班级精神的核心价值内涵,其德育渗透也需要以精神内涵为源力。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以理念的引导为核心,开展以共同愿景、共通信念、群体精神为指向的培育。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当通过多维、适度的思想提示和情景创设,由情感与认知角度与学生逐步建立对积极价值的认同基础。同时班级精神内涵需要与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联系起来,实现对其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互动等的彰显,这样将教师的外在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精神要求,班级文化则能在精神价值认同中形成集体精神内涵,并发挥长效教育功能。

例如在“班级主题文化月”任务中,教师就需要针对班级价值体系拟定主题价值导向型活动,既包含学科知识教育,又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对于这些活动的统筹设计,既要宏观又要分层展开,在不同场景中有选择地不断植入,反复触动学生对同一价值的认同,让这些场景引发学生内省,促其内化共识。教师还要把活动提炼、凝练成班级精神图腾,在后续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一直发挥价值指向性作用,从而达到班级文化的自我凝聚作用。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学中高年级的班级文化建设德育渗透的方式是优化物质环境、完善制度文化、注重精神内核,即环境育人、制度育人、价值认同。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德育的载体,班主任只有精心做好策划和规划,才能将德育目标真正落实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为学生提供无声的教育氛围、规范与行动依据以及凝聚班集体的力量和精神。

参考文献

[1] 曹群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德育高效课堂的构建 [J]. 江西教育 ,2025,(31):17-19.

[2] 叶蕾. 利用班级活动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效能研究[N]. 山西科技报 ,2025-08-12(A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