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情绪问题早期识别与干预的策略研究
陈演冰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怀城街道第五小学
引言
学生情绪健康作为全面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社会变迁与教育环境复杂化小学生情绪问题日益凸显,呈现低龄化、隐蔽化与多样化特点。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引路,具备独特位置优势,能够及时发现并应对学生情绪异常。探究旨在探讨小学生情绪问题现状分析班主任识别困境,提出早期识别方法与系统干预策略,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小学生情绪问题现状分析与识别困境
小学阶段学生情绪问题呈现出多元复杂特点,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抑郁倾向等多种形式,课堂内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兴趣下降、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外则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退缩行为增多或攻击性行为突出。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根源,既有学习压力因素也包含家庭环境因素及同伴关系因素,学习方面,考试评价体系、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因素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焦虑,家庭环境方面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引发学生情绪波动,同伴关系方面校园欺凌现象、社交能力缺失等问题导致学生产生孤独感与排斥感。这些负面情绪若得不到及时识别与干预,将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长远负面影响。
班主任在识别学生情绪问题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多数班主任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对情绪问题临床表现认知有限难以区分正常情绪波动与病理性情绪问题。识别工具缺乏,现有评估量表多针对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设计,班主任难以灵活运用于日常教育情境,时间精力有限班主任工作负担重,难以对每位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与全面评估。师生信任关系建立不足也影响识别效果,部分学生因害怕被贴标签而刻意隐藏情绪问题,家校沟通渠道不畅通,家长认知偏差导致配合度不高,学生家庭表现信息难以获取,使班主任无法全面了解学生情绪状况。
二、小学班主任早期识别学生情绪问题有效途径与方法
班主任可通过多元观察法有效识别学生情绪异常,结构化观察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环节,建立观察记录表关注学生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言表达等非言语信息变化,特别留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变化、作业完成质量波动等学习表现指标。情境化观察则贯穿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等非正式场合,关注学生社交互动方式、游戏参与度、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表现,同时借助同伴互评机制鼓励学生以适当方式反馈同学情绪变化情况能够拓宽信息来源渠道。观察过程应避免主观臆断保持客观记录态度形成连续性观察记录并建立学生情绪档案为后续干预提供数据支持,班主任还可运用量表测评方法将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简化应用于日常教学情境中,通过定期筛查与随机抽测相结合方式全面掌握学级学生情绪状况,建立基线数据并追踪变化趋势,从而实现科学化识别与早期预警。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是班主任识别学生情绪问题关键环节,构建安全对话空间包括物理空间设置与心理氛围营造,让学生感受到交流环境私密性与话题保密性。掌握倾听技巧包括积极倾听、反馈复述等沟通策略引导学生自然表达内心感受,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情绪绘本阅读、情境剧表演、心情日记分享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并表达情绪,设置心情信箱或网络平台为不善言辞学生提供书面表达渠道。最重要环节是家校协同评估机制建立,通过定期家长会、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家庭表现情况综合评估学生情绪状态,班主任还需拓展专业交流网络,与校内心理教师、校外心理咨询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获取专业指导与支持,定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这些沟通途径相互补充形成全方位识别网络确保班主任能够及时捕捉学生情绪变化信号并做出科学判断。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班主任干预学生情绪问题系统策略与实施路径
班主任可构建班级支持系统营造积极情绪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情绪教育课程,通过专题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情绪、接纳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情绪提升情绪素养,建立班级心理角,配备情绪宣泄工具、情绪管理读物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情绪调节场所。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团体游戏等形式培养学生情绪识别能力与情绪调节技巧,实施情绪奖励机制,肯定学生积极情绪表现与情绪调节进步强化良好情绪行为。创设班级支持团体培养学生互助意识,形成同伴支持网络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情绪管理策略,营造接纳包容班风,倡导情绪表达自由与情绪差异尊重。这些措施共同构成预防性干预体系有效降低情绪问题发生率,同时为全体学生提供情绪健康成长环境。
针对已经出现情绪问题学生,班主任应实施分层干预策略根据问题性质与严重程度提供相应支持,轻度情绪问题学生通过个别谈心方式进行干预,班主任运用认知重建技术帮助学生调整不合理认知,使用问题解决训练提升学生应对能力。中度情绪问题学生可采用行为训练方法,包括目标设定、行为契约、自我监控等技术,帮助学生逐步改变消极行为模式,严重情绪问题学生需建立转介机制,与学校心理教师合作提供专业心理支持。家校协同干预机制尤为重要,通过家长培训讲座提升家长情绪教育能力,制定家校一致干预方案确保干预措施连贯性,定期评估干预效果并及时调整干预策略。构建班主任自我支持系统避免职业倦怠,保持干预热情与专业性,建立干预资源库积累有效案例与干预方法,形成经验沉淀并实现经验传承,建立校内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应对突发情绪问题事件,确保学生心理安全,这种多层次干预体系能够根据学生情绪问题严重程度提供精准支持,最大限度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
结论
探究通过探讨小学生情绪问题现状与班主任识别困境,提出班主任早期识别方法与干预策略体系,多元观察法与有效沟通机制相结合能够提高班主任识别准确率,班级支持系统构建与分层干预策略实施能够有效缓解学生情绪问题。未来应关注班主任专业培训体系建设,促进识别工具本土化开发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探索,形成更加完善干预体系,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敏 . 学生问题行为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D 学校小学部案例研究 [J]. 创新人才教育 , 2022(003):000.
[2] 付伟 . 小学班主任班级情绪管理策略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3(19).
[3] 张小燕. 论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学生情绪的管理[J]. 读与写( 上,下旬 ), 2021, 018(02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