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域民俗元素融入群众舞蹈的实践研究

作者

白云珠

甘肃省陇西县文化馆

引言

群众舞蹈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许多群众舞蹈因缺乏创意而逐渐失去独特性。地域民俗是各地人们长期积淀的文化,蕴含着动作、音乐、服饰等丰富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群众舞蹈中,不仅能解决创作者的创作困境,还能让民俗文化在人民的参与下实现活态再生,为公共文化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地域民俗元素融入群众舞蹈的价值

(一)丰富群众舞蹈的文化内涵

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展现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将当地民俗元素与群众舞蹈相结合,能让舞蹈突破单纯的肢体动作层面,成为文化的承载者、传递者,丰富群众舞蹈的表现形式,深化其文化内涵,提升思想性与艺术性。

(二)推动地域民俗的活态传承

群众舞蹈参与门槛低、受众面广。地域民俗借助群众舞蹈载体可以从特定的节日、礼仪等特定空间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公共文化空间中,进入到日常生活场域中,为更广泛的民众所了解,让更多的人主动接受民俗传习,突破民俗传承的狭隘性,有益于民俗的活态传承。

(三)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地域民俗是地域文化身份最直接的象征。群众在学习、练习与表演的过程中最直接的感受是了解本地民俗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底蕴,进而对本地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群众心中产生情感认同,逐步加深地域文化认同感,提升群众的地域文化归属感[1]。

二、地域民俗元素融入群众舞蹈的实践路径

(一)系统挖掘与梳理地域民俗元素

成立以民俗研究者、舞蹈编导、当地文化传承人为核心的专业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查,以民俗中的舞蹈成分为调查重点,挖掘传统民俗活动中存在的动作、民俗音乐、民俗服饰、民俗符号。动作包括祭祀舞蹈动作与节庆舞蹈动作,民俗音乐包括地域戏曲与民间歌谣的节奏、旋律,民俗服饰包括地域性图案、色彩、款式,民俗符号包括地域文化的代表图腾、道具。对挖掘到的传统民俗活动中的动作、民俗音乐、民俗服饰、民俗符号等元素进行系统分类,构建地域民俗元素库。其中动作涵盖祭祀舞蹈动作与节庆舞蹈动作,民俗音乐包含地域戏曲与民间歌谣的节奏、旋律,民俗服饰涉及地域性图案、色彩、款式,民俗符号则有地域文化的代表图腾、道具。同时明确各类元素的文化价值与使用价值,为地域民俗元素后续介入群众舞蹈工作做好全面的前期资料准备,确保后期创作和编排有据可依。

(二)科学转化民俗元素,适配群众舞蹈特性

地域民俗元素在挖掘整理之后,应当加以科学转化,避免直接照搬造成群众舞蹈 “水土不服”。对民俗动作,简化高难度动作环节,保留动作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底蕴,以适应群众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便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基础的群众学习。对于民俗音乐,可以适当借鉴现代编曲方式,在保留原有旋律和律动的基础上,延长或缩减音乐时长与速度,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其与群众的舞蹈表演相适应。至于民俗服装、器具,要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优化材质工艺与制作手段,在优化中精简材料、降低成本,方便群众日常排练和演出,提升元素使用的便捷性。

(三)创新群众舞蹈编排形式

通过编排,将转化后的民俗元素与群众舞蹈的编排方式相结合,创作出多元素融合的群众舞蹈。以 “民俗主题 + 叙事” 的方式,将地域民俗的故事、场景作为主线,串联起民俗动作与音乐、服饰等元素,使舞蹈富有情节、更具观赏性;或是以 “群众群舞为主、小组合为辅”的方式,兼顾群众参与性与舞蹈表演性,让大多数群众参与到群体舞蹈当中,以小组合展示民俗元素细节;还可以融入当代舞编排技法,如队形、空间编排等,增强群众舞蹈的表演效果,避免千篇一律。

(四)搭建多元化推广与实践平台

一方面依托社区文化站、文化馆、老年大学等公共文化阵地,举办兼具民俗特色与群众参与性的舞蹈培训班,聘请专业编导人员、民俗传承人向群众讲授舞蹈动作及民俗知识,吸引群众参与。另一方面举办社区舞蹈表演、片区舞蹈民俗大赛、节日文化活动舞蹈表演等各类展演赛事,为群众提供舞台展示机会,吸引广大群众参与 [2]。同时将群众舞蹈作品、排演花絮等发布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新媒体上,扩大传播范围,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形成参与 — 实践 — 展示— 传播的良性循环。

结语

地域民俗元素与群众舞蹈的碰撞属于文化传承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双赢,既能够让群众舞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地域文化传承增添新的血液,也能使地域民俗在大众参与中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随着实践开展,要不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方法途径,让地域民俗元素与群众舞蹈更好地融合,让群众舞蹈在融入公共文化发展中迸发出更大活力,助力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璐 . 群众舞蹈创作中民间舞蹈元素的运用 [J]. 艺术教育 ,2023,(03):129-132.

[2] 毛伟伟 , 吴硕 . 以地域文化精粹点亮群众舞蹈之风采 [J]. 参花( 上 ),2021,(10):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