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问题驱动式教学在小学高段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实践探究

作者

包建明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四族镇牙里小学 748307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也是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小学高段学生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沿用 “讲解 — 例题 — 练习” 的传统模式,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建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遇到灵活变式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问题驱动式教学以 “问题” 为载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从教学困境看问题驱动式教学的价值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仍存在 “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培养” 的倾向:讲解应用题时直接给出解题步骤,推导公式时省略探究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遇到变式题就无从下手。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而问题驱动式教学以 “问题” 为核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恰好能破解这一困境。例如在 “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中,传统教学会直接讲解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的计算方法,而问题驱动式教学会先抛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超市里一款原价 120 元的书包正在打八折,现在买需要花多少钱?如果使用会员券还能再减 10 元,最终应付多少?”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关联 “百分数”“折扣” 等知识,在分析、计算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点,更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设计 “阶梯式问题”,搭建思维进阶桥梁

小学高段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单一难度的问题难以满足思维发展需求。因此,教师需设计 “基础 — 进阶 — 拓展” 的阶梯式问题,让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层层递进。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为例:

基础问题(激活旧知):“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谁能说说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通过基础问题,唤醒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记忆,为后续探究表面积做好铺垫。

进阶问题(核心探究):“如果要给一个长 6 厘米、宽 4 厘米、高3 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贴满彩纸(不计损耗),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彩纸?你能想到几种计算方法?”—— 这个问题直接指向 “表面积计算”的核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分别计算 6 个面的面积再相加,也可以先算相对面的面积再乘 2。在尝试不同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锻炼。

拓展问题(关联生活):“如果这个纸盒没有上盖,贴彩纸时需要少算哪个面的面积?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无盖长方体’的物品(如鱼缸、抽屉),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时需要注意什么?”—— 通过拓展问题,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学会根据具体情境调整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创设 “矛盾式问题”,打破思维定式

小学高段学生容易形成固定的解题思维,比如看到 “多” 就用加法,看到 “少” 就用减法。此时,设计 “矛盾式问题”,故意制造认知冲突,能让学生主动质疑、反思,打破思维定式,培养批判性思维。

以“鸡兔同笼” 教学为例:在学生初步掌握 “假设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教师抛出矛盾式问题:“笼子里有鸡和兔共 10 只,脚有 28只。如果假设全是鸡,算出的兔的数量是 4 只;但如果我假设‘全是兔’,却算出鸡有 6 只,这两个结果矛盾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会让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两种假设的结果不一样?是不是哪里算错了?”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重新梳理两种假设的解题过程,对比发现:假设全是鸡时,先算的是兔的数量;假设全是兔时,先算的是鸡的数量,最终鸡和兔的总数始终是 10 只,并不矛盾。通过解决这个矛盾,学生不仅深化了对 “假设法” 的理解,更学会了从不同角度验证结论,批判性思维得到提升。

(三)开展 “合作式问题探究”,促进思维碰撞

小组合作探究是问题驱动式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复杂问题,学生能在交流中分享思路、互相启发,实现思维的碰撞与融合,进而提升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课时,教师提出合作探究问题:“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这些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小组合作,用画图、推导等方式,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制作一张‘面积公式联系图’。”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们会展开激烈讨论:有的学生提出 “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割补变成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由长方形推导来的”;有的学生发现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还有的学生补充 “梯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或者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梯形面积公式也和平行四边形有关”。最终,各小组制作出不同的 “联系图”,有的用树状图展示推导过程,有的用流程图呈现转化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面积公式,更通过梳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提升了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语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在于培育其能够应对复杂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探究发现,问题驱动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破解当前教学中 “重知识、轻思维” 的困境 —— 通过设计 “阶梯式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进阶的桥梁,助力其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渡;通过创设 “矛盾式问题”,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其批判性思考的意识;通过开展 “合作式问题探究”,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提升其抽象与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冯娇 . 小学数学 " 问题驱动式 " 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探究 [J]. 2025.

[2] 赵越文 . 问题驱动探究 , 思维深度拓展——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的构建 [J]. 奥秘 , 2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