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探析
秦楚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也意味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动态性发生变化,历史方位的变化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宏观环境诸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本文试图对思想政治空间在新时代的变化做出分析。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内涵
从系统论角度,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从属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选择、加工、改造和重组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感染、激励、鼓舞、促进作用的环境 [1]。社会环境作为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会产生协同影响。
国内许多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或西方空间理论去描述“空间”在“时空压缩”的角度去看中国社会变化,以刻画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变迁。关于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研究,提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贯通;关于课程思政研究,提出打破思政课“孤岛
化”,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高德毅,2016)。这些研究都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空间中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联度,意味着一个“突破时空阻隔,以巨大内生动力实现革命性历史跨越并书写文明史交流与互动的新篇章的时代的到来”[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可以理解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内部环境,这个内部环境可看作是一个特殊的时空系统,其特殊性表现在:它由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构成,当这些空间的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发生作用时,才能被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也就是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强调社会环境下那些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联的空间所构成的。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特征
新时代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重构与拓展的根本语境与历史方位。二者之间存在深刻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新时代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新的内涵与使命。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以及信息技术的颠覆性变革,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物理课堂的藩篱,构建一个融贯历史与现实、联通线上与线下、统筹校内与校外的“大思政”立体空间。这个空间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价值引领、文化涵养和实践淬炼的场域。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积极建构是回应新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通过有意识地拓展网络“云”空间、深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空间,并促进各类空间的协同增效,才能有效应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挑战,将宏大的“国之大者”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具象情境,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以上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具有一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动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动态性是由环境动态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各要素始终处于运动中,尤其是外部环境变化更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发展,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还将继续发生大的变化。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中的空间环境也会反映出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彼此。再者,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发生变化。如移动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空间中受教育者的思想活动变得更难以捉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得广泛而瞬息万变。
(二)生成性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由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构成,这些空间具有多重可塑性与多重叠加的社会性特征,关系成为其中重要的纽带。在空间中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构建出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从而更新空间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在交往中知识生产、价值影响、社会认同等会促进社会关系的塑造使得在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多重流动中不断生成社会结构性力量。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有现实和虚拟的显著特点,可从卡斯特斯提出的“流动空间”和“地方空间”两个概念去理解,流动空间是信息交流与经验传递,信息的生命在于不断流动、不断更新并深刻地影响着地方空间。流动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的中轴概念。地方空间则是具有历史根源的、我们共同经验的空间组织 [3]。空间的流动性意味着弥散和分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变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表明,必须加强空间的生成性构建,通过理论建设、阵地建设、能力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追加动力。
(三)协同性
空间并不是静止的、空洞的、死寂的容器,而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等相互交融的动态场域。它可以充盈着多样的文化内涵,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共同形塑空间的多重结构,激活空间功能[4]。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协同性来源于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活动,它可以强化或者减弱环境的某些影响,人的活动创造了各种空间,在这些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去设计、影响和创造小环境,使得小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达到目标上的协同,最终实现对人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2 版,第 98 页
[2] 郭正红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点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3] 曼纽尔·卡斯特斯:《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郑波、武炜译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第219 页
[4] 卢 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缘起、动力机制与价值勘定[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