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效果
程景顺
安徽省东至县第二中学
本文探讨了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从课前精准预设、课中深度互动、课后多元反馈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并分析了该模式的应用效果,旨在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 课前精准预设:搭建知识探索的桥梁
课前环节的预设工作,本质是为学生后续接触数学内容铺设路径,旨在调动其主动探索的意愿。借助“智慧课堂”环境,教师有机会利用技术工具,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预习素材,支持其独立学习与探究活动。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教师安排若干预习任务,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分发给学生。这些任务可能涵盖观看“微课视频”、阅读相关材料、尝试完成预习习题等类型。以“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前准备一段内容生动的“微课视频”,运用动态演示清晰呈现函数图像的演变过程,使得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具体表现。教师同时还能准备一些与函数概念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函数在现实情境中的实际用途,从而拓展其认知范围。为了把握预习的实际效果,教师可以调用“智慧教学平台”所具备的数据分析能力,对学生的预习状态进行实时跟踪。通过了解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进度、习题作答的正确比例等信息,教师得以评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初步理解程度,并识别出预习环节暴露出的具体困难。对于那些预习效果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需要及时介入,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激励其重新投入预习过程。举例来说,如果发现部分学生在预习“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对其中“单调性”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能够利用“智慧教学平台”的留言或推送功能,向这些学生定向发送一些针对性强的补充学习资料和练习题目,目的是协助他们更准确地把握这一知识点的内涵。
2 课中深度互动:点燃思维碰撞的火花
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需要深度互动,这种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层面的交流与碰撞,促使他们在主动投入的状态下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发展数学思维以及问题解决的实际能力。智慧课堂技术环境为此类互动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支撑。教师运用这些工具,能够营造更具活力的课堂气氛,推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彼此之间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与反馈。利用“互动答题系统”或“实时投票”这类功能,课堂参与程度可以得到明显提升。讲解数学概念原理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是关键环节。学生借助“互动答题系统”进行回应,系统即时展示整体答题状况。教师基于这些结果,能够清晰判断学生对当前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后续的教学安排。举例来说,围绕“一元二次方程”内容的讲解中,教师通过“互动答题系统”布置一些关于方程解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抢答活动。对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予即时的肯定;对于答案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则需引导其分析错误根源,协助完成纠正。另一方面,“实时投票”功能允许学生就特定问题或不同观点进行投票选择,这一过程能有效驱动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促进讨论。在探讨“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场景”
时,教师可以列出几种不同的观点选项,让学生通过“实时投票”选择自身认同的观点,并要求他们阐述选择的理由。这种操作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细致的考量,逐步培养其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课堂作为教学核心场所,其互动质量深刻影响着学生参与深度与思维发展水平。工具的有效介入,使得信息的即时反馈与观点的多元碰撞成为可能。教师依据反馈调整策略,学生则在参与中暴露问题、澄清认知。抢答形式激发了竞争意识,即时反馈强化了学习动机。错误分析环节将失误转化为学习资源,投票选择则迫使学生在不同立场间做出判断并自证其合理性。说明理由的要求,更是将隐性思维显性化。
3 课后多元反馈:巩固知识提升的基石
课后多元反馈构成了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的关键基础。这一环节在教学流程中不可或缺,其多样化形式有助于学习者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准确识别自身薄弱环节,进而进行必要的修正与优化。智慧课堂背景下,教育者能够借助多种渠道,向学习者传递更全面、更迅捷的反馈信息。具体实践中,教育者操作智慧教学平台的作业批改功能,对学习者提交的作业执行在线批改与反馈任务。学习者完成作业提交后,系统有能力自动处理其中的客观题部分,教育者则集中精力批阅主观题项,同时提供详尽的评价文字与改进提议。通过细致审阅作业结果,教育者得以清晰把握学习者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实情以及学习过程中暴露的具体障碍。面对作业中反复出现的典型错误或理解偏差,教育者适宜在集体授课时段展开集中剖析与补充教学;针对个别学习者遇到的特殊难点,教育者可以运用智慧教学平台内置的私密通讯工具,与该名学习者开展点对点的交流并提供专属指导。曾有实例发生在处理“函数的综合应用”作业时,教育者观察到部分学习者在应对函数最值问题时存在明显困难。基于此发现,教育者在课堂中深入阐释了函数最值的求解策略,辅以代表性例题供学习者进行强化练习。此外,若个别学习者的作业呈现出独特解题路径,教育者应及时给予肯定与激励,并引导该生向全班阐述其思路,此举有助于在班级范围内激发学习互动与经验共享。
综上所述,通过课前精准预设,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起探索数学知识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深度互动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多元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耿艳妮 . 基于 GeoGebra 平台的高中数学可视化教学研究 [J].中国新通信 , 2025, 27 (04): 179-181.
[2] 叶海英 .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2, (05): 85-87.
[3] 王香梅 . 职业高中数学互动研讨式教学法探讨 [J]. 现代职业教育 , 2021, (18): 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