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方法的探究

作者

朱小东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东源中学 517000

一、引言

生活化教学情境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场景、社会现象或实践问题相结合,构建具有真实性、关联性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部分课堂仍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难以将抽象物理概念与实际生活结合,导致知识应用能力薄弱。随着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改革的推进,如何通过生活化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成为高中物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具体过程展开探究,提出可操作的实施策略。

二、实施策略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需遵循“从生活中来、到应用中去”的逻辑,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特点,分步骤推进情境构建与教学实践,确保每个环节衔接紧密、层层递进,切实将生活元素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

(一)筛选贴合认知的生活素材

生活素材是情境创设的基础,需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与教学内容,筛选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的素材。首先,从学生日常接触的场景入手,如家庭用电、交通工具、体育活动等,这类素材易引发学生共鸣,降低认知门槛,例如讲解力学知识时,可选取“骑自行车上坡”“篮球投篮轨迹”等素材;其次,关注社会热点与科技现象,如新能源汽车、航天器发射、桥梁建设等,这类素材能体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需对素材进行筛选与加工,剔除无关信息,保留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元素,确保素材既贴近生活,又能准确承载物理知识。例如讲解“压强”时,可选取“滑雪板设计”“菜刀刀刃打磨”“吸盘挂钩吸附”三个素材,分别对应“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影响压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影响压强”“大气压的应用”三个知识点,使素材与教学内容精准匹配,为后续情境构建奠定基础。

(二)设计递进式情境任务

在筛选素材的基础上,需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具有层次性、探究性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实现知识的构建与应用。首先,设计基础感知任务,通过呈现生活场景或现象,让学生初步观察并提出问题,例如基于“家庭电路跳闸”素材,设计任务“观察家中跳闸现象,记录跳闸发生的时间、使用的电器,思考跳闸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其次,设计进阶探究任务,结合物理概念与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理等方式分析问题,例如针对“跳闸现象”,进一步设计任务“结合电路相关知识,设计实验模拟不同功率电器同时工作时的电路变化,探究电流与跳闸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电路过载”的原理;最后,设计应用拓展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设计任务“根据探究结果,为家庭电路安全使用提出 3 条具体建议,或为社区撰写电路安全宣传文案”,实现知识从“理解”到“应用”的转化。任务设计需遵循“感知—探究—应用”的递进逻辑,难度逐步提升,确保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同时紧扣教学目标,避免任务与知识脱节。

(三)引导多维度课堂互动

情境任务的实施需依托课堂互动,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情境探究走向深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首先,组织小组讨论互动,将学生分为 4-6 人小组,围绕情境任务展开讨论,例如在“探究汽车刹车距离与速度关系”的情境中,让小组讨论“生活中观察到的不同车速下刹车距离的差异,结合运动学知识分析原因”,鼓励学生分享不同观点,相互补充;其次,开展实验操作互动,结合情境任务设计简易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例如提供斜面、小车、刻度尺等器材,让学生模拟“不同初速度下小车在水平面上的滑行距离”,记录数据并分析,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推测;最后,进行师生问答互动,教师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疑问进行引导,例如学生在分析“刹车距离”时忽略摩擦力影响,教师可提问“如果路面结冰,刹车距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帮助学生完善思考。

(四)优化情境效果反馈机制

情境教学的效果需通过科学的反馈机制进行评估与优化,确保情境创设符合教学需求与学生发展特点。首先,设计课堂即时反馈,通过课堂提问、小组汇报、实验成果展示等方式,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情境任务的完成度,例如在“探究浮力应用”情境后,让各小组汇报“生活中浮力应用的案例及原理分析”,教师根据汇报情况调整后续教学节奏;其次,开展课后跟踪反馈,通过作业、实践任务、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学生对情境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例如布置“观察家中 10 个物理现象并分析原理”的实践作业,了解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情况,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你认为本次情境教学中最有帮助的环节是什么?”“你希望未来情境教学中增加哪些内容?”,获取学生的主观反馈;最后,基于反馈结果进行优化调整,例如若学生反馈“实验器材不足影响探究效果”,则下次教学中提前准备充足器材;若学生认为“社会热点类素材较少”,则后续素材筛选中增加相关内容,形成“创设—反馈—优化”的闭环,持续提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质量与效果。

三、结语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并非简单的生活元素堆砌,而是基于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的系统性设计过程。从生活素材筛选到情境任务设计,从课堂互动引导到效果反馈优化,四个环节层层递进、紧密衔接,既体现了“生活与物理融合”的教学理念,又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突破抽象知识的学习难点,更能培养学生用物理眼光观察生活、用物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还需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真正实现物理教学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雨桐。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4(3):41-45.

[2] 林浩宇。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J]. 物理教学探讨,2024(5):28-32.

[3] 赵思远。高中物理生活化素材的筛选与教学应用分析 [J]. 基础教育参考,2024(2):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