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人文关怀的适老化景观设计原则与实践

作者

刘柏彤 陶琳

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一、老年人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

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且绝对数量大。截至 2023 年底,我国 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 2.97 亿,占总人口的 21.1%,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17 亿人,占比15.4%。一些城市老龄化问题更是突出,中国民政部 2023 年数据显示,65 岁以上老人中有48% 存在户外活动障碍,其中31% 源于环境设计缺陷。传统适老化设计多聚焦物理安全,忽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与社会价值实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普遍面临身体功能的退化,主要表现在运动能力、感觉系统、认知能力和免疫系统等方面。这些退化现象显著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同时,老年人所处的物理环境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增加了他们生活中的安全风险,因此,适老化设计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在于消除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并提升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这为适老化环境设计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此外,随着身体功能的退化,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亦会经历一系列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安全感、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隐私需求的减弱,这些心理变化在适老化环境设计中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细致的考量。

吴振云等对于老年人的调查研究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状况总结为人际交往、代际关系、心情和心理感受三个方面,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 2023 年的调查研究,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有82% 表现出对户外活动的恐惧心理,以及安全感的缺失。在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缩小,相应的活动参与度和人际互动频率均有所下降。此外,脑力活动的减少以及大脑和感觉器官等生理结构的自然老化,均对认知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国老龄协会在2023 年进行的调研亦揭示了68% 的老年人感受到与年轻一代之间的理解隔阂。在传统活动场地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年龄分区明显(例如儿童区与老年区的分离),以及设施尺寸的单一化(如健身器材主要针对中青年人群设计)。

二、人文关怀的设计原则体系

适老化设计的范式应从“生存保障”向“生命质量”转变,其核心价值在于将老年人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空间语言。环境的变迁会引发人的心理变化,将环境心理学应用于景观设计,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人与环境的融合。鉴于老年人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其心理和行为模式表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因此,在规划适老化设计时,将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关键。通过" 需求- 空间- 行为" 三维模型将抽象心理需求具象化,综上所述适老化人文关怀设计应遵从尊严性原则、归属感原则、补偿性原则、互联性原则。

(一)尊严性原则 :环境自主选择权保障

尊严性原则构成了人文关怀设计体系的核心维度,其本质体现在通过环境设计来维护老年人的自主权、平等感和价值认同。在实施尊严性原则的过程中,必须精确地掌握“自主”与“保障”之间的平衡,其核心在于通过环境设计传递“长者并非受到特殊对待,而是获得平等尊重”的价值理念。而现有的景观设计大多没有将“环境尊严”当作独立的设计维度,使尊严性设计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维度。

(二)归属感原则:强化场所认同

归属感原则是人文关怀设计的情感核心,旨在通过环境设计唤醒老年人的场所认同、文化记忆和社会联结,有效对抗老年期常见的疏离感和无意义感。其设计本质在于构建“空间- 记忆- 社群”的三维情感网络,从而激发老人的社交欲望,提升自我价值感,降低抑郁和孤独情绪的发生率,最终实现“老有所乐”的社会愿景。

(三)补偿性原则:代偿机能补偿

代偿机能设计是人文关怀体系中的关键技术路径,旨在通过环境干预补偿老年人衰退的生理和心理能力,使其重新获得活动自由和社会参与。这一设计并非简单的“功能补丁”,而是通过环境与行为的精准匹配,结合我国国情,渐进式地帮助重构老年人“能力-环境”的动态平衡。

(四)互联性原则:促进代际共生

互联性原则构成了人文关怀设计体系中社会关系激活的核心机制,其目的在于通过空间设计策略重构老年人日益退化的社会网络,促进跨代际、跨文化间的共生关系,从而对“适老化”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它不仅仅是单向的照护适配,更是构建一个多向度的社会关系再生系统。互联性设计突破了传统适老化设计仅限于功能补偿的范畴,其宗旨在于将代际隔离这一社会问题转化为文化再生产的资源。

三、实践设计策略

(一)尊严性原则设计策略

在未来的适老化景观设计中,将趋向于实现“年龄包容性”的设计理念,摒弃传统上对“老年专用设施”与“普通设施”的简单划分。取而代之的是基于通用设计原则,构建一个适用于所有年龄层的环境。这种设计理念的转变,不仅能够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而且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群体所面临的“标签化”问题,进而促进其社会融入度和心理健康。最终,这一转变将有助于实现一个“全龄共享”的社区发展目标。建立自主决策支持系统,老年活动区提供三级活动强度选择,避免使用标签化、幼稚化图案。将无障碍设施去标签化,艺术化。注意对老人的隐私与安全保护,如种植绿篱隔音,利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融入设计对老人进行引导。避免老人产生“被照顾感”。

(二)归属感原则设计策略

文化共鸣是维系跨代情感与归属感的核心纽带。在适老化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路径中,集体记忆元素的融入将更为广泛,例如老式电话亭、传统农具的展示等。这些元素不仅承载着老年人的怀旧情感,同时也成为向年轻一代传递历史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的融合,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并强化其身份认同。研究显示,具备文化认同感的适老化环境能够使老年居民的心理归属感提升2.1 倍,显著降低搬迁适应障碍。未来的设计将超越通用的“老年友好”标准,深入挖掘地方特质,创造既具备普遍适老功能又独具文化魅力的景观空间。通过运用地域符号的转译策略,设计者可以将水塘等景观元素与不同时代的标志性物品融合,构建具有仪式感的空间,从而促进老年人对自我社会身份的认同。

(三)补偿性原则设计策略

在生理与心理机能补偿领域,未来适老化景观设计将更加重视自然疗愈功能的科学化与系统化,通过生态手段有效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接触自然环境能显著降低皮质醇水平 17%,并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随着“景观疗法”理论的不断成熟和循证设计的广泛应用,适老化景观将从单一的美化功能转向具有明确健康干预价值的治疗性环境。五感刺激花园将成为适老化景观的标准配置,通过精心挑选的植物组合,同步激活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体验,构建多感官疗愈环境。

在身体机能补偿方面,每隔 20 米设置认知标志物,采用“引导墙”设计(一侧为实墙提供依靠,另一侧开敞以保障视野),实现安全与活动的双重兼顾。引入智慧辅助系统,老人只需语音指令即可满足基本需求。此外,通过建设具有年代象征意义的主题景观小品,建立认知支持,实现对老人的情感补偿。

(四)互联性原则设计策略

活动编程作为激发代际互动的重要策略,对于未来适老化景观的构建具有显著价值。在适老化景观的设计中,将引入专业的社区活动策划团队,定期开展园艺工作坊、传统手工艺教学、跨龄运动会等多元化活动。户外活动区域将通过创新设计,将沙坑与园艺台有机结合,促进儿童与老人在活动中的互动,有效消弭代际隔阂,为老年人打造一个促进社交的优质空间,从而有效缓解其孤独感。此外,通过精心配置的休憩座椅、棋牌桌等具有社交功能的景观元素,营造自然和谐的交流环境,吸引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互动,拓展其社交圈层,进而丰富其情感支持系统。

结语

本文基于国内老年智能化技术应用、代际融合模式、生态疗愈功能及文化认同构建的现状,对适老化景观设计的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据相关报告预测,至 2050 年,全球60 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1 亿,中国老年人口预计将超过4.8 亿。这一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将对城市景观设计范式产生根本性影响。未来,适老化景观设计将更加重视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功能与美学的和谐统一,以及个体需求与社区共享的平衡。通过跨学科的创新方法,目标在于为老年人打造一个安全、舒适且充满尊严的户外生活环境,以实现“积极老龄化”的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娟 , 吴振云 , 许淑莲 . 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2,22(5):336-338.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02.05.004.

2. 陈秋琪 . 老幼代际互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D]. 广东 : 广东工业大学 ,2024.

3. 邢欣蕾 . 基于五感体验的适老化景观设计研究 [J]. 艺术科技 ,2023,36(13):220-222.DOI:10.3969/j.issn.1004-9436.2023.13.070.

4.Journal | [J] Buildings. Volume 14 , Issue 8 . 2024. PP 2362-2362

5. 周燕珉 , 刘佳燕 . 居住区户外环境的适老化设计 [J]. 建筑学报 ,2013,(03):60-64.

6. 周家辞 . 北海市养老机构适老化空间设计研究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5,(08):60-63.

作者简介

1 第一作者:刘柏彤,(2004- )人,本科生。2* 通讯作者:陶琳, (1981- )女,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