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作者

姜桢玮 黄煜峰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是各大高校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着学生能否更好地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当前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会因为种种原因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甚至会因为害怕同学的嘲笑等对专业心理疏导产生抵触情绪,这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局面。因此我们需要拓宽心理教育途径,尝试用不同方法、不同思路去进行心理教育,而音乐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音乐能舒缓情绪、释放压力,音乐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促进作用的,如果我们将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常规的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僵局。

二、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据相关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超过30% 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来自社会层面的压力,基于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增长放缓与结构性调整并存的复杂经济大环境下,大学生们也面临着就业压力大等困境。二是来自家庭层面的压力,一些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或是初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会产生一些不习惯,从而对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来自学校层面的压力,学业方面的压力和学校内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也可能会结交异性朋友,但在面对情感问题时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甚至产生一些极端行为。大部分学生在遇到难题或困境的时候,都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调节,情绪无处释放。

当前,各大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都大致相同,缺乏创新性。大多是开展心理讲座、问卷调查,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但由于学生基数大,可能难以做到全覆盖,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达不到预期。我们应该结合实际从日常所授课程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课程中,使日常课程成为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但日常课程大多数是传统的授课模式、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但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的是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又或者是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好音乐课程的优势,使音乐课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

三、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消极情绪的释放

音乐具有情感功能,能够帮助学生释放消极情绪。不同类型的音乐也具有不同的功效,激昂的音乐能带给人正能量,而舒缓的音乐有利于释放消极情绪、缓解焦虑。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能够很好的转移注意力,帮助学生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

当学生情绪出现波动时,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欣赏音乐,排解消极情绪。当心情烦闷时可以听舒缓的音乐来平复心情,例如肖邦的《夜曲》等。二是创作音乐,鼓励学生通过音乐创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三是演唱歌曲,在歌唱的过程中学生的消极情绪也能得到宣泄,从而减轻压力。当学生的消极情绪通过音乐得到了释放,心灵得到了音乐的慰藉,学生的心理也就得以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

音乐具有审美功能。感受不同风土人情,培养审美感知,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人文背景的文化理解,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

我们在音乐课堂中,一是可以多加入积极向上的音乐,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强军战歌》等。二是通过欣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理解音乐地理人文与音乐形象、音乐情感之间的关联性。了解音乐的地域特征和音乐人文背景,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等。

(三)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音乐具有社会功能。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在参与合唱、合奏等需要共同协作完成的音乐活动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一是在音乐课堂中可以增加合唱或者合奏等实践环节。在集体大合唱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都会随之增加,从而能减轻孤独感,促进友谊的建立。二是可以组建音乐社团,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氛围。在音乐社团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间的交流,共同演唱、完成音乐作品,也会获得成就感,提升集体荣誉感。三是可以举办音乐沙龙、小型音乐会等音乐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参与集体活动的乐趣,去享受音乐、感受音乐。

(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音乐具有教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等音乐训练能够有效的锻炼大脑反应能力;作曲、编曲等音乐活动能激发学生创作能力。通过创作性技能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学生的健康心理建设,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探索世界。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开展作曲、编曲和即兴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在音乐创作中寻找快乐,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塑造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或者乐思,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编创。

综上所述: 将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方面,可以实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宋光. 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

[2] 周世斌 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 叶华 . 音乐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J]. 初中生世界 ,2022(04).

[4] 傅霞 . 心育特色学校创建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教学 [J]. 北方音乐 ,2017,37(16)

[5] 殷瑛 . 音乐教育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可行性分析 [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05).

[6] 郭倩. 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探究[D].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7] 王丽 . 音乐教育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网络导 报·在线教育 ,2012,(28).

[8] 田洁 . 高职高专音乐欣赏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J]. 南方论刊 ,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