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本科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作者

黄煜峰 姜桢玮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

一、引言:政策导向与时代要求

工匠精神集中体现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品质要求 [1]。教育部教育督导局最新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释义(试行)》(〔2025〕13 号)特别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2]。这一政策指引将工匠精神培育推向战略层面,使其成为衡量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如何将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做到“德技并修”,已成为职业本科院校当前必须应对的关键问题。

二、当前融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一,课程体系协同不足,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各自为政,工匠精神培育未能有效嵌入专业教学主渠道;其二,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理论灌输为主,与实际生产情境联系不足,难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其三,实践平台育人功能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多停留在技能实习层面,缺乏对工匠精神价值内涵的深度挖掘 [3];其四,师资队伍育人能力不均,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仍有差距,整体师资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实施水平有待提高。

三、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多维路径

针对以上困境,需构建系统化、多维度的融合路径,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一)构建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德技并修”

当前亟须加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推动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一体化育人机制。思政课程中,可设立如“工匠精神与当代职业伦理”等专题模块,系统讲解其现实意义与价值导向;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则应结合专业特点融入工匠精神要素,例如在汽车服务类专业中,通过引入行业典型实例、关键技术发展脉络及职业道德要求,构建以“知识—能力—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框架,将工匠精神培育转化为明确的教学要点与评估依据,从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有效融合。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体验与共鸣

应当转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方式,综合运用案例研讨、项目化学习和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中,可通过剖析比亚迪“刀片电池”的研发过程,展现中国工程师追求卓越的技术创新实践;在《汽车智能技术》课程中,结合华为自动驾驶团队突破关键技术封锁的实例,引导学生体悟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还可邀请劳动模范、行业工匠和优秀校友走进课堂,分享真实成长经历与匠心传承故事,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构建智能化、沉浸式教学环境,例如开发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使学生在模拟实景中体验严谨、专注的职业素养。此外,应积极建设或引进高质量的在线课程与数字化教学资源,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

(三)强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在劳动中淬炼匠心

实践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深化校企合作,不仅将学生送到岗位实习,更要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生产氛围中感悟企业文化和质量追求。另一方面,要广泛组织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和竞赛比拼中“贴近工匠”、锤炼技艺、磨砺意志,从而将职业规范逐步转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

(四)营造崇尚工匠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应当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的物质环境与精神氛围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室、工匠文化长廊及优秀技能人才展示墙,并借助校园广播、官方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工匠故事,营造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同时,定期开展“工匠文化节”、“技能展示月”等主题鲜明、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活动,逐步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在校园中形成崇尚技艺、尊重匠人的浓厚氛围。

(五)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夯实融合师资根基

教师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关键引导者。应实施“融合型”教师发展路径,采取系统化设计、项目化实施、平台化支撑与标杆化带动的策略,全面提升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意识和能力。应推动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开展跨学科备课与教研活动,共同开发教学资源,设计融合方案。此外,还需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企业技术专家和行业技能大师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专兼结合、德技并重的师资团队;另一方面,应完善教师赴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制定系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支持校内教师走进企业一线锤炼实操技能、切身感悟工匠精神,为有效落实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坚实的师资支撑。

四、结语

将工匠精神培育深度融入职业本科思政教育,是一项多维度、系统性的长期任务。需要从课程、教学、实践、文化、师资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三全育人”的良好生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既有“匠技”更有“匠心”的新时代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为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20-11-25(002).DOI:10.28655/n.cnki.nrmrb.2020.011649.

[2]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释义( 试行)[Z].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5.

[3] 张文灼 , 赵玉 , 卢玮琪 , 等 . 新质生产力智能时代职业本科院校劳动育人与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5,(10):177-180.DOI:10.20263/j.cnki.jyjxlt.2025.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