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依托本土红色资源提升少先队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作者

徐旋旋

山东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聂庄小学 277100

在乡村振兴与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少先队实践活动如何更好融入青少年成长需求,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乡村小学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的使命,然而,传统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永安镇聂庄小学以雷锋精神为核心,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探索生活化教育路径,为少先队活动注入活力。本文基于聂庄小学的实践经验,系统探讨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提升少先队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路径,以期为乡村少先队教育提供可复制的范式。

一、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少先队实践活动的价值

(一)契合青少年思想成长需求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国情怀与责任感的培养尤为重要。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如聂庄小学周边的铁道游击队历史遗址、刘少奇纪念园等,能够将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实践体验[1]。通过参观红色遗址、聆听英雄故事,少先队员能更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升少先队活动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本土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和地域亲和力,为少先队活动提供了鲜活的教育素材[2]。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说教,依托雷锋展室、铁道游击队展览馆等资源开展的参观、情景再现等活动,更能激发少先队员的情感共鸣。聂庄小学的雷锋文化长廊通过展示雷锋名言与事迹,让学生在日常环境中浸润红色文化,增强活动感染力,从而提升教育实效。

(三)助力地方红色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红色资源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区域历史与精神传承的使命[3]。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家乡的革命历史,还能在实践中参与文化传承。例如,聂庄小学组织学生参与“续写雷锋日记”活动,让队员通过撰写心得重温雷锋精神,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基于本土资源的教育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意识,使其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二、基于本土红色资源提升少先队实践活动实效的路径

(一)系统挖掘红色资源,构建多样化素材体系

永安镇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少先队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素材。聂庄小学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如雷锋广场、雷锋展室、铁道游击队展览馆、刘少奇纪念园以及薄板泉红色交通线遗址,构建了系统化的活动素材库。这些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因其贴近学生生活而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能够有效激发少先队员的学习兴趣。例如,雷锋展室面积约 150 平方米,通过展板、影像资料和实物展示雷锋生平事迹,成为学生了解雷锋精神的“活教材”。学校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展室,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和多媒体展示,让队员们深入了解雷锋的助人精神和“螺丝钉”精神。

为确保资源的教育价值最大化,聂庄小学采用“资源评估矩阵”方法,从教育价值、可操作性和安全性三个维度筛选和整合资源。例如,雷锋广场因其位于校园中心、与五星红旗同轴,常被用作举行升旗仪式和“国旗下演讲”的场所,教育价值和安全性较高;薄板泉遗址因地处户外,需配合安全引导,但其作为红色交通线的历史意义使其成为研学活动的理想地点。通过系统梳理,学校形成了一套涵盖场馆、遗址、文化设施的素材体系,并编制了《永安镇红色资源教育手册》,为教师设计活动提供参考。这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还确保了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二)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沉浸式体验

活动形式的创新是提升少先队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关键。聂庄小学通过设计多样化、沉浸式的活动形式,增强少先队员的参与感和代入感,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例如,学校定期举办“雷锋故事汇”活动,组织学生扮演雷锋或铁道游击队队员,通过情景剧形式再现雷锋助人场景或游击队抗战片段。在活动中,学生们身着简易道具服装,模拟雷锋为同学补衣服或游击队员传递情报的情景,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革命精神的内涵。

学校还设计了“红色足迹寻访”活动,组织学生前往铁道游击队展览馆、刘少奇纪念园和薄板泉遗址等红色基地,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增强活动吸引力。活动中,学生分组完成“寻访任务”,如收集与刘金山相关的历史资料、记录薄板泉遗址的地理特点等,并在返回学校后分享成果。这种活动形式将学习与探索相结合,使学生在行走中感知历史,在交流中深化理解。

(三)融入日常教育,实现长期浸润

将红色资源融入日常教育是实现教育效果持续化的重要路径。聂庄小学通过校本课程、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活动,将雷锋精神和本地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形成长期浸润的教育生态。首先,学校开发了《雷锋》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课时,通过观看雷锋电影、阅读雷锋日记、讨论雷锋事迹等方式,系统引导学生理解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例如,在课程中,教师结合本地英雄杨广元的牺牲故事,引导学生对比雷锋与杨广元的奉献精神,帮助学生从家乡英雄的视角理解家国情怀。

在跨学科教学中,红色资源被有机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课程。在语文课上,教师选取与雷锋精神相关的散文或诗歌,如《雷锋日记选》,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奉献主题,并结合铁道游击队抗战诗歌进行拓展阅读;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通过讲述刘少奇在永安镇的革命活动,讲解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内涵;在历史课上,教师以薄板泉红色交通线为案例,介绍其在抗战中的战略作用,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在国家历史中的贡献。

(四)深化跨界合作,打造多维实践平台

通过与本地红色资源单位、家校社资源的深度合作,聂庄小学为少先队员提供了多维的实践平台,显著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首先,学校与铁道游击队展览馆、刘少奇纪念园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每年清明节和国庆节,学校组织队员前往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通过敬献花圈、集体默哀、宣读誓词等仪式,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在一次清明节活动中,学生在烈士纪念碑前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表达对先烈的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活动庄严肃穆,深深触动了队员们的情感。

三、结语

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少先队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还通过生活化路径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聂庄小学的实践证明,乡村红色资源是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破解资源匮乏与方法单一的困境。未来,通过持续创新与多方协同,红色精神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他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李敏毓.少先队活动课中传承红色基因路径与方法[J].教书育人,2024(20):21-23.

[2]张琴.开发地方红色资源,创新少先队德育活动[J].中小学班主任,2024(11):62-64.

[3]刘晓静.基于本土资源的红色基因教育路径与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1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