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路径探索
拥珠次仁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益庆乡小学 854600
前言:小学生学习习惯差,对于家长和老师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课堂上坐不住,回家写作业磨蹭,这些问题只靠学校是治标不治本的。现在部分家庭把教育责任推向老师,家长只负责签字打卡,结果学生在学校会好好保持,但回家后又出现了懈怠现象。学习习惯需要家长和学校配合,中间需要又更实在的抓手。
一、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优势
(一)教育场景互补
学校方面的教育工作可以构建出规则框架,例如通过“课前准备三步法”“作业登记本”等工具培养学生的仪式感。而在家庭教育方面,会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实践场景。例如学校推广了“20 分钟专注挑战赛”,要求学生在家完成定时阅读或口算,家长仅需记录完成情况,不干预过程。这种学校给方法、家庭给场景的分工让习惯培养延伸至课后,参与共育的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长有了明显增加。
(二)双向反馈机制
教师通过家长会或家访能够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在家表现,家长也能通过教师的反馈即使调整引导刚发。比如针对作业拖延问题,学校可以设计错题表,让学生记录原因,家长可以根据表格数据与孩子制定改进计划,而不是简单的训斥教育。例如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小林在校能按时完成练习,但回家后常拖到深夜。在家校沟通后,发现父母经常因为加班晚归,孩子因为无人监督而分心。最终在家庭教育中,将作业调整为分段完成,学校也允许小林在午休时提前完成部分作业,这种双向调整使作业效率明显提升。
(三)情感联结增强习惯养成
单纯说教的容易引发学生逆反的心理,而家校共育能通过情感共鸣激发主动性。例如某校开展“习惯养成树”活动,学生每做到一项,例如如整理书包、主动预习就贴一片树叶,家长和教师共同见证成长。这种激励比单纯批评更有效,尤其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父母的认可与教师的表扬形成双重动力。而过往完全依赖学校管理的班级,学生常常会将习惯要求视为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自我成长的需求。
二、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
(一)制定家校责任清单
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存在“老师总让家长检查作业,可我们文化水平有限怎么办?”“学校要求培养阅读习惯,但孩子回家就玩手机,我们管了老师又不跟进。”这样的困惑。在家校沟通中,这种矛盾是较为常见的,根源就在于权责相对模糊。对此可以根据学习习惯类型划分责任主体。例如课堂上的坐姿、举手发言由教师主导,作业的习惯,如书写规范、错题改正则由家长监督,预习、课外阅读等延伸方面则由双方协同推进。此外,针对家长教育水平差异,学校可以提供分层指导策略。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可以加强行为示范方面的管理,高学历家长则可参与思维上的引导工作。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要明确禁止行为,例如家长不可以直接告知作业答案,教师不可以布置超出学生能力的打卡任务等[1]。
(二)研究习惯养成工具
在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家长常常遇到“不知道怎么教习惯”,教师也缺乏课后指导工具[2]。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设计《21 天习惯养成表》,将“按时起床”“主动预习”等目标细化为选项,并设置家长评价与教师寄语双栏。此外针对作业拖拉的现象,可以进行“彩色错题本”,用红色标注知识盲点,用黄色记录粗心错误,用蓝色规划复习时间。家长此时只需要监督填涂颜色。除此之外,学校方面还可以制定家庭学习角布置手册,建议根据孩子身高调整桌椅高度、用定时器替代手机闹钟等。某家长反馈,在按手册移除书桌周边玩具后,孩子的专注时间从 15 分钟延长至 40 分钟。
(三)创设沉浸式共育活动
传统说教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需要通过活动设计让习惯培养变得有趣,而且要让学生有获得感[3]。学校方面可以每月举办亲子日活动,让孩子为父母制定当日学习计划,例如阅读 30 分钟、练字一页等,家长需要严格执行并接受“小老师”的点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希望养成的习惯写在纸条上投入班级的抽签箱,然后随机抽取其他同学的习惯进行 21 天互相监督。这种匿名的活动既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又可以通过同伴的激励来促进坚持行为。同时,针对高年级学生,还可以布置习惯研究课题,例如如“手机成瘾与专注力的关系”“不同颜色笔对记忆的影响”。家长帮助收集信息,教师进行必要指导,将习惯培养转化为探索发现教育活动。
(四)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在过去的习惯培养中,部分情况存在过度依赖外在激励,例如奖励小红花、文具等。但这种活动激励方式,一旦奖励停止,学生的习惯很容易反弹。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方面可以收录学生不同阶段的作业、习惯自评、家长观察等,每学期开展习惯成长展示活动。此外,还可以引入当下学生感兴趣的电子游戏排位等级模式,将习惯细化为“青铜、白银、黄金、钻石”四级标准,每级对应不同的权利。这种制度使学生的习惯达标率切实提升,半数以上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挑战更高层级。最后,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每学期召开最少两次的家校会议,教师、家长、学生一起讨论习惯培养中的问题与方法。
结语: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的教育工作,工具表、打卡本等方法要切实落实,家长老师需要配共同配合。有的学生作业很容易拖延,后来家长每天陪学生做时间规划,老师也在班上表扬进步,数月后就变得可以提前完成作业,习惯培养没有捷径,需要将家校配合落到实际。
参考文献
[1]李冉.“双减”背景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及策略——基于家校共育的视角[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6):33-36.
[2]马玮.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新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2,(03):106-108.
[3]何小梅.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7):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