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

作者

孟凡宾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 河北唐山 064004

引言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备受关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环境的牺牲,导致土壤退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反过来制约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探索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实现二者的协同共进,成为当前农业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矛盾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仍较为粗放,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足。

(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湿地保护力度加大等。但农业领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大量的化肥、农药残留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也对土壤和水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此外,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行为导致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三)二者的矛盾体现

农业经济发展的短期利益诉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目标存在冲突。在追求农业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驱动下,部分农民和农业企业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过度使用农业投入品,破坏生态平衡。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较大,而农业经济收益相对有限,使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剧了二者的矛盾。

二、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方面的政策存在分散、衔接不足等问题。不同部门制定的政策目标和措施缺乏统一协调,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下。例如,农业部门侧重于农业经济发展,环保部门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政策冲突,难以形成推动协调发展的合力。此外,相关政策的激励机制不足,对采用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的主体缺乏足够的奖励和补贴,而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无法有效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参与协调发展。

(二)技术支撑不足

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滞后是制约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科研力量分散,导致关键技术攻关进展缓慢,如高效低毒农药、生物肥料等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难以将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传递给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使得许多生态农业技术无法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应用。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生态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完善,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导致生态农产品市场需求不足,价格优势难以体现,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同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约束和对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者的补偿缺乏有效的市场手段,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三、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的构建

(一)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建立跨部门的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构,整合农业、环保、财政、科技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统一制定政策规划,协调政策执行,确保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优化政策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采用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同时,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加大对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二)强化技术创新与推广机制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增加对生态农业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重点研发高效低毒农药、生物肥料、节水灌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水平。

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创新技术推广方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实现技术推广的精准化和高效化,确保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能够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

(三)健全市场调节机制

培育生态农产品市场:加强对生态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建立健全生态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保障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需求。

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者和补偿者,通过市场交易、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减少经济收益的地区和主体给予相应补偿,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经济惩罚,实现生态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提升农民环保意识机制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开展培训与示范:组织农民参加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环保能力。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引领,让农民直观地感受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引导农民自觉转变生产方式,积极参与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结语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完善的协调机制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等多方共同参与,通过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强化技术创新与推广机制、健全市场调节机制和提升农民环保意识机制等多方面的努力,逐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

参考文献

[1] 冯俊华 , 张路路 , 唐萌 . 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 以陕西省为例 [J]. 系统科学学报 , 2021, 29(3): 92.

[2] 张进财 . 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J]. 生态经济 ,2022,38(6):115.

[3] 曾福生 , 邓颖蕾 . 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 : 基于湖南省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证 [J]. 吉首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45(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