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GC 对未来影视制作的影响:技术革新与行业重构

作者

田育瑄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 300000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呈爆发式发展,以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为核心的算法突破,使其在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生成领域展现出强大能力。影视行业作为创意密集型与技术驱动型产业,成为 AIGC 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从剧本构思到特效制作,从角色塑造到观影体验,AIGC 正重塑影视生产与消费的全链条,引发行业生态的深刻变革。理论层面,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数字技术与创意产业融合的学术探讨,揭示 AIGC 技术对影视创作规律、产业逻辑的影响机制;实践层面,为影视从业者应对技术变革提供策略参考,为行业政策制定者完善技术伦理规范、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技术赋能:效率提升与创作边界的突破

(一)全流程智能化生产

在影视制作流程中,AIGC 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算法能力,在剧本、视觉及后期制作环节展现出显著优势,极大提升了影视生产效率与质量。AIGC 技术深度革新影视制作全流程,带来效率与质量的双重飞跃。剧本创作方面,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AIGC 以关键词为引,数小时内即可输出多元故事大纲,并优化叙事节奏,如光线传媒借此将剧本开发周期缩短 40‰ 。视觉生成领域,Sora、可灵 AI 等工具实现文本到高精度分镜、场景及特效画面的转化,《只此青绿》单镜头制作时间从一周压缩至半天,《白蛇:浮生》的西湖背景生成更显细节与光影优势。后期制作环节,AIGC实现色彩校正、音效合成与特效处理的智能化,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匹配影片风格,快速生成特效素材并完成融合。从前期创意到后期成片,AIGC全方位提升影视制作效率,让中小型团队也能完成复杂制作任务,推动影视行业向高效、精准方向迈进。

(二)虚拟演员与数字资产

AI 驱动的虚拟演员通过动作捕捉、表情生成与语音合成技术,突破了人类演员在时空、形体上的限制。博纳影业在某项目中运用 AI 技术对成龙的形象、动作与声音进行数字化建模,生成“年轻版成龙”数字角色,实现经典银幕形象的永续化利用,为 IP 开发提供新路径。AIGC 技术催生的虚拟角色、场景模型等数字资产,成为影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青岛影视基地通过构建动作捕捉与虚拟拍摄系统,积累了丰富的数字人模型库与场景素材库,这些资产可在不同项目中重复使用,降低制作成本并提升内容产出效率。同时,数字资产的跨媒介应用加速了影视与游戏、动漫等产业的融合,如电影 IP 改编游戏时,可直接复用影视制作中的数字角色与场景资源,实现 IP 价值的最大化挖掘。

三、创作模式革新:从线性流程到人机共生

(一)非线性协作模式的形成

传统影视制作遵循“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制作”的线性流程,各环节相对独立,信息反馈滞后。AIGC 技术打破了这一界限,使剧本创作、拍摄与后期制作可同步迭代。导演俞白眉在短片《百鬼勿扰》的制作中,通过 AI 实时生成分镜与特效预览,在剪辑阶段仍可调整剧情与画面,实现创作流程的动态优化。这种非线性协作模式减少了因前期决策失误导致的资源浪费,提升了创作灵活性与效率。

(二)创作者角色的转型

AIGC 为创作者提供了“创意盲盒”式体验,通过算法生成的多元画面与剧情方案,激发导演、编剧的想象力。例如,在场景设计中,AI 可基于“赛博朋克城市”关键词生成数百种视觉方案,创作者从中筛选、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技术赋能使创作者能够突破个人经验局限,探索更广阔的创作领域。AIGC 工具的普及显著降低了影视创作门槛。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用户借助 AI 剪辑、特效生成工具,可将视频制作周期从一周缩短至 1-2 天,且作品质量达到专业级水准。这种平民化创作趋势推动了内容生产的去中心化,使个体创作者能够参与影视创作生态,丰富了市场内容供给。

(三)个性化观影体验的实现

AI 通过实时分析观众的情绪数据、观影历史与行为偏好,可动态调整剧情走向、配乐风格甚至画面呈现方式,使电影从单向传播的“静态作品”转变为互动媒介。例如,部分实验性影视作品尝试根据观众对剧情的实时反馈,选择不同的故事分支,实现“千人千面”的观影体验。这种变革重塑了观众与作品的关系,推动影视消费向沉浸式、个性化方向发展。四、未来展望:技术迭代与产业生态重构

(一)虚拟拍摄与数字资产沉淀的深化

随着动作捕捉、虚拟拍摄技术与 AIGC 的融合,影视制作将进一步向数字化、虚拟化发展。未来,影视基地可能构建全虚拟拍摄环境,演员在绿幕空间内与 AI 生成的虚拟角色、场景实时互动,大幅降低物理置景与实地拍摄成本。同时,数字资产库的建设将更加完善,形成覆盖角色、场景、特效等全要素的共享生态,推动影视产业向资产驱动型模式转型。

(二)人机协作模式的深度绑定

“人类创意 +AI 执行”将成为主流创作范式。人类创作者负责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核、文化价值与艺术风格,提出创意需求;AI 则通过高效运算完成细节执行与技术实现。例如,导演提出影片的视觉风格与叙事框架,AI生成多版本分镜与特效方案供其选择优化。这种分工模式既发挥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又利用了 AI 的技术优势,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最佳平衡。

(三)传统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创新

AIGC 为传统文化的影视化表达提供了新路径。通过训练传统文化数据,AI 可生成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视觉画面与剧情内容。如可灵 AI 在《花满渚》项目中,基于宋词、水墨画等元素生成国风动画,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演绎。未来,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将催生更多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作品,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五、结语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影视行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其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创作效率、拓展艺术边界,推动创作模式革新与产业生态升级;另一方面,也带来内容同质化、伦理争议等挑战。影视行业需在技术发展与人文坚守间寻求平衡,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伦理规范,明确 AI 应用边界;深化人机协作模式,发挥人类创造力的核心价值;加强传统文化与技术融合,以文化内核抵御同质化风险。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影视艺术与科技的共生共荣,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瑜,张亦弛。海外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影视产业研究综述[J].电影文学,2024(3):156-162.

[2]张慧瑜.AIGC 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探索和趋势前瞻[J].当代电影,2024(5):172-176.

[3]王长田.AIGC 时代,影视行业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影市场,2023(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