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融合策略研究
李玲
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初级中学校 043800
引言:“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少作业量、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同时强调学校需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初中数学作为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模式常面临学生兴趣不足、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信息技术的引入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多媒体工具、在线平台及智能教学系统,教师可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核心素养 [1]。
一、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初中数学因其内在的严谨逻辑与高度抽象特性,构成了该学科的核心基石,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强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够从具体现象中提炼普适规律,并理解脱离直观背景的符号与概念体系。思维层次的跃升,相对于小学阶段以具象和计算为主的数学学习,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显著的学习门槛,学科内容本身的这种特质,为后续的教学活动预设了特定的难度背景,面对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与逻辑要求,沿袭已久的传统教学模式时常显得力不从心,这类教学往往侧重于单向的知识灌输与密集的解题技巧训练,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课堂流程可能固化于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循环,学生主要扮演被动接收者与规则执行者的角色,教学的核心目标容易窄化为公式记忆和题型套用,而对概念形成的深层理解、问题解决策略的自主探索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主动领悟则相对薄弱,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与数学思维培养的本质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上述学科特性与教学模式相互作用,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动力与课堂活力的双重低落,当学生难以在单向传输和机械练习中感受到数学的内在联系与探索乐趣时,其自发的好奇心与钻研精神便难以被有效激发和维系,课堂参与常常沦为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响应,而非基于兴趣的主动投入,缺乏深度思维碰撞和个性化表达空间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抑制了学生的活跃度,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可能因理解困难或体验枯燥而逐渐失去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整体效能未能充分释放[2]。
二、“双减”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融合策略
(一)分层教学与精准作业设计
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关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核心要求,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与作业设计提供了强大支撑。依托学习分析技术,教师能够实时捕捉学生个体化的学习状态与认知水平,据此灵活调节教学节奏与内容深度,确保课堂活动更贴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作业布置环节,传统统一、量大的模式得以革新。借助数字平台,教师可依据学生前测数据,智能生成具有梯度的作业包,涵盖夯实基础、能力迁移和思维拓展等不同层次的任务,精准化设计,既有效控制了作业总量与时长,严格对接政策导向,又显著提升了作业的针对性,将宝贵的课后时间聚焦于关键能力的发展,避免低效重复[3]。
(二)动态资源开发与难点突破
信息技术的关键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可视化与交互能力,为化解初中数学固有的抽象性难点开辟了新途径。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函数图像生成器等工具,抽象的数学概念与过程得以直观、动态地呈现。例如,坐标系中点的运动轨迹、函数解析式中参数变化对图像形态的即时影响,都能通过技术手段清晰展示,使无形的数学关系变得可视可感,极大降低学生的认知门槛。更进一步,通过引入简易编程环境,教师可设计融合数学知识的跨学科探究项目。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如测算不规则区域面积,不仅需要运用几何知识设计方案,还需借助编程进行数据模拟与验证,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实践,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4]。
(三)个性化学习支持与课后服务优化
“双减” 政策实施以来,信息技术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各校正积极探索构建智能学习支持系统,通过数字平台建立师生互动通道。学生在课后可将作业难点或解题草稿上传至平台,系统借助图像识别与算法分析,能够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比如,在几何证明题中,平台能自动识别辅助线添加的合理性,随即推送相似题型训练或两分钟动画解析,实现知识点精准补充,即时反馈机制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无法兼顾全体学生的不足。课后服务时段的分层指导同样得到技术赋能,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群体,学校开发了差异化学习资源库。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平台根据其错题记录自动生成专项训练包,并关联对应知识点的名师讲解短视频;对于具备拓展潜力的学生,系统则会推荐跨学科实践项目,如运用三维建模软件探究多面体展开图规律,通过虚拟实验观察几何体截面形态变化,使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可视化操作体验,部分学校已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课后服务深度融合。在编程社团活动中,学生运用图形化工具设计数学游戏,将分数运算融入闯关环节;在创客空间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立体几何教具,亲手验证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这些技术支持的实践活动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数字化素养与创新思维。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模式变革,显著提升了课后学习的有效性,数据监测显示采用智能平台的学校,学生课后作业完成度提高,主动参与课外拓展活动的比例增长,家长满意度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认可技术手段带来的个性化指导效果。
(四)家校协同与资源均衡
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公平和深化家校合作方面发挥着桥梁作用,依托国家及区域性的公共智慧教育平台,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如精心设计的微课、互动课件、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得以广泛共享,便捷地输送到农村及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有效缩小区域间、校际间的教学资源差距,助力“双减”政策下教育均衡目标的实现。同时,开发面向家庭端的数字化工具,如提供趣味数学游戏、生活场景中的数学原理应用指引等,为家长参与孩子的数学学习提供有效支持。家长可通过这些工具记录、观察并参与孩子的探究过程,在亲子互动中共同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与思维乐趣,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结语:
“双减”政策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与实践空间,不仅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更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融合技术的课堂学生参与度提升,作业完成率提高,且在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上表现优异,展望未来,可以探索 VR/AR 技术在数学实验中的应用,并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体系,以技术赋能深化“双减”成效,构建高质量初中数学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周建琴 . “双减”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融合策略研究 [J].科学咨询 , 2025, (01): 201-204.
[2] 冷雪峰 . “双减”政策下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 中学科技 , 2024, (05): 75-77.
[3] 舒宗鸿 .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初中数学课堂提质增效 [A]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育与创新融合》研讨会论文集(二)[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2023: 4.
[4] 王永平 .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融合策略 [J]. 小学生 ( 下旬刊 ), 2022, (02):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