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精度测绘仪器在复杂地形测绘中的性能评估与优化

作者

郑建 张士杰 薛红兵

山东鸿禹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山东枣庄 277100

引言:目前虽然全站仪,GNSS 接收机和激光扫描仪已经达到了毫米级的精度,但是在陡坡和密林的复杂环境下仍然存在信号遮挡,多路径效应以及动态姿态标定不到位的问题。鉴于当前的技术进展,本研究提出了结合多源数据融合、优化算法和智能建模的综合策略,目的是为了突破传统测绘的限制。通过系统性的评价和完善,能够增强该仪器对复杂场景的适应能力,从而为地质灾害监测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

1.高精度测绘仪器的分类与发展现状

目前,高精度测绘仪器已经在国土规划,工程测量,地质勘查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呈现融合化,自动化,集成化趋势。从测量设备的种类来看,主要涵盖了全站仪、GNSS接收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遥感平台以及惯性测量单元(IMU)等多种高精度的测绘工具。这类仪器各有其特点:GNSS 系统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定位精度,而三维激光扫描仪可以在数百万点秒内建立精细的点云模型,并引入无人机平台显著增强了覆盖难达地区的能力[1]。在最近的几年中,采用多源融合的测绘系统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单一设备配置,例如 GNSS .+ IMU+LiDAR 的组合已经成为高精度测绘的首选方案。该集成方案虽然增强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但对于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设备协同算法都有较高需求。

2.高精度测绘仪器在复杂地形测绘中的性能评估与优化策略

2.1 引入多源传感器联合获取数据,缓解地形遮挡问题

单一传感器系统面临密林,峡谷和建筑遮挡时易产生观测盲区或者数据断层而影响模型的完整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基于多源传感器的协同测绘体系渐成主流的研究趋势。代表性的复合测绘平台,如 GNSS、IMU、激光雷达和摄影测量相机,能够有效地弥补各种设备在性能上的不足。在严重遮挡地形条件下,当 GNSS 的接收能力降低时 IMU 可采用姿态估算来保持轨迹的连续性,激光雷达可采用主动脉冲发射的方式来获得地物点云的信息,避免了弱光或者阴影区域被动遥感数据损失。同时航空摄影能够提供地表纹理和结构信息以弥补三维空间形态识别之不足。以山区测图为例,携带多传感器无人机平台单次飞行就可以获取高密度点云和影像数据以及高精度定位信息等,经过综合处理可以建立完整地形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多源融合技术可以将遮挡区域的数据完整性提升到 96% 或更高,这一效果明显超越了单一传感器约 70% 的表现。

2.2 采用改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如抗多路径滤波)提升定位稳定性

常规 GNSS 接收器很难对反射路径信号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剔除,造成结果波动较大且稳定性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最近几年涌现出一系列以模型和滤波为主的抗多路径信号处理方法。特别是在卡尔曼滤波与 RTK解算模型基础上改进的方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通过构建时间序列误差模型来实时监测信号相位的变化趋势,进而有效地抑制了异常跳变。同时,利用多频段观测(如 L1/L2/L5)进行伪距差分处理,可增强对反射信号的识别能力,有效剔除由多路径引起的干扰数据。一些研究也在信号特征识别方面引入了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历史数据建立误差预测模型以提高非直达信号筛选效率。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我们发现改进后的 RTK 系统在高层建筑区域的测量误差已从传统方法的 ±15cm 减少到 ±3cm 以内,同时系统的稳定性也提高了超过 80‰ 。另外,辅之以 IMU 传感器短时间惯性补偿还可以为 GNSS 信号失稳情况下的备用定位解算提供依据。

2.3 增强仪器自动校准能力与姿态感知能力,适应复杂地貌变化

为了增强系统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当前研究热点已经转移到了自动校准机制与高精度姿态感知技术融合。通过在测绘设备中嵌入高精度IMU 模块(如三轴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可实现微秒级实时姿态监测,并结合地磁传感器、利用倾角仪和其他多种辅助工具进行误差的闭环校正,确保在平台发生倾斜、旋转等动态变化时,观测数据保持几何上的一致性。同时自动标定算法可以根据地面控制点或者结构特征点实现参数的自学习和动态补偿,而不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工干预。以某型无人测绘车为例,其搭载的自标定系统能够在不同坡度的地形条件下进行横向和纵向误差的比对[2]。经过自适应修正,点云重叠误差成功降低了 57% 。另外姿态感知数据也可以作为传感器稳定性评判的参考指标,在姿态变动超标时,系统可以自动中止测量或者调整测量方式以有效地增强数据可靠性。

2.4 构建基于 AI 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增强复杂地形下的数据处理能力

与传统的加权平均或滤波融合方法不同,AI 模型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来建模多源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大规模样本训练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同化处理。以卷积神经网络(CNN)为研究对象,它可以应用于点云和影像特征的提取和匹配,从而提高异种数据的配准准确性;循环神经网络(RNN)和图神经网络(GNN)在识别时间序列和空间拓扑关系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并能在复杂环境中自动地学习和整合各种策略。研究表明,在林区和峡谷地貌的处理过程中,基于深度融合模型的方法相对于传统技术,在点云密度和边界识别的准确性等关键指标上平均提高了超过 20% ,同时计算效率也增加了近 40% 。另外 AI 模型能够依据历史测绘经验自我优化并智能甄别和修正异常数据,减少误差传播的风险。该类融合系统适用于多平台(如车载、无人机、手持)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可在原始数据分辨率不同、噪声水平不一致的条件下,输出统一规范的测绘产品是处理复杂地形资料一致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2.5 建立三维实景模型辅助成果比对与验证,提升评估准确性

三维实景模型既具有丰富的空间几何信息又能保留地貌,地物等纹理特征,可以和实测成果在全空间范围内进行对比分析。借助于高密度激光点云和倾斜摄影数据进行融合所产生的模型进行地形拟合精度可以达到厘米量级,边缘清晰度更高,形变可视化效果更显着,尤其适用于山地,岩石区和植被密布区域进行精度检验和形态复核。实际应用时,以标准地形数据库建设为对照基面可以实现新测数据剖面比对,等高线匹配和体积计算误差多维评估。

结束语:总之,复杂地形测绘高精度测绘仪器性能评价和优化,是一项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引入多源传感器共同获取数据,利用改进信号处理算法,加强仪器自动校准能力和姿态感知能力,构建基于 AI 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并建立三维实景模型进行辅助成果比对及验证,可显著提高复杂地形测绘精度及效率。

参考文献

[1]梅攀.现代测绘仪器对工程测绘精度的影响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4,(S1):56-57.

[2]王美婷.浅谈平行光管的原理及其在测绘仪器计量中的应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24,51(0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