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教师幼小衔接引导策略探究
李淑慧
商都县实验小学 邮编:013400 王文惠 商都县第一幼儿园 邮编:013400
一、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现状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在的幼小衔接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家长的教育理念陈旧,对孩子有着过分的期待。很多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而要求对孩子进行超前训练,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但这样的“拔苗助长”可能会导致幼儿形成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出现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其次,过分注重成绩,幼儿教育小学化。目前,很多民办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同时也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最后,师资力量薄弱,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也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因此,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师资力量薄弱的存在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对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很不利,同时也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明确幼升小的变化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意味着他们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内容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生动形象、富有美感和儿童情趣;而小学教室环境布置相对简单,座椅布置相对固定。
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园中教师和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比较长,从入园到离园的活动全程参与;上小学时,则是分科教学,各科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课堂上学生的表现。
学习内容的变化。幼儿园的学习内容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方式多以游戏、户外等方式进行;而小学的学习内容则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循序渐进来实施的,主要以集体教学为主。
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的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
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数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健康、语言、社会、科
学、艺术五大领域里的目标与教育建议以及《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我们可以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大方面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身心适应
1.创设与幼儿园衔接的班级环境
入学初期,创设与幼儿园相近的班级环境,比如:允许儿童适当携带自己喜欢的图书、玩具,增强心理安全感,缓解入学焦虑;根据需要灵活摆放课桌椅,支持教师以游戏和活动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在班级张贴温馨的图文提示,帮助儿童熟悉校园环境。
2.与儿童一起做游戏、参与活动
学生刚入学,可能会在和新同学、新老师的相处中感到拘谨、不安。班主任可以因地制宜地安排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活动,如:拍球、跳绳、跳皮筋、丢手绢、萝卜蹲、逛三园等,在游戏和活动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
(二)生活适应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对初入学儿童可适当调整作息安排。家校配合,督促儿童早睡早起,上学不迟到,知道上学、放学及上课、下课时间安排,听到上课铃声会自己进教室,下课会主动喝水、入厕。
2.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
注意观察初入学儿童生活自理状况和个体差异,鼓励儿童独立进行穿脱衣服、叠衣服、系鞋带、系红领巾等自我服务。鼓励儿童独立承担班级劳动,认真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同时,我们还可以动员家长安排孩子做适当的家务劳动,引导学生知道为家庭出力。
社会适应
1.鼓励儿童积极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游戏和活动帮助初入学儿童相互认识,在新集体中找到小伙伴,不让儿童落单。入学后,班主任还要多与儿童亲密接触,通过微笑、拥抱对儿童表示赞许和喜爱;耐心倾听儿童,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护、尊重和平等对待。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防止学生遭受学生欺凌,而且可以让学生对学校更有归属感。
2.帮助儿童理解并学习遵守小学规则
我们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班规校规的作用,并结合违规引发的同伴冲突等实际案例,分析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帮助儿童理解并学习遵守规则。但需要提醒的是,要给儿童一定的时间理解和学习遵守规则,做不到时,不要简单地批评和指责。
学习适应
1.培养儿童上课常规
充分利用各种口令、小奖品来培养儿童上课常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和遵守纪律的品质。比如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课前、课后以及课中的常规,当他们纪律不太好的时候,便可以利用深入人心的常规口令来提醒他们遵守纪律。
2.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培养儿童的专注力。班主任可以通过趣味性、挑战性、合作性的活动或任务,比如舒尔特方格训练、“大家来找茬”游戏、“每日一句”听说训练等来锻炼和培养儿童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班级里可以设立图书角,并提供多种多样的、适合初入学儿童阅读的绘本、图画书供儿童自主取阅,支持儿童广泛阅读、轻松阅读;教师坚持每日为儿童读故事书,定期给儿童推荐好书,指导家长亲子共读,培养儿童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鼓励和支持儿童在生活和阅读中识字。
第四,培养儿童良好的书写习惯。指导儿童借助田字格把握汉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掌握正确的运笔方法,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对控笔能力弱的儿童要给予特别关照,允许他们有一定的适应过程。
第五,培养儿童敢于表达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引导儿童讨论感兴趣的话题,交流有趣的见闻、故事、图画书等,营造儿童敢说想说的氛围,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积极表达。比如,每节语文课课前可以进行“课前三分钟”,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见闻与故事。
幼儿园和小学的发展路径及发展规律均不同,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幼小衔接是双向奔赴的衔接,幼儿园与小学必须相互了解磨合,才能达成衔接共识。作为孩子人生成长的奠基人,让我们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一起携起手来,共育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