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对儿科急诊分诊质量的应用效果

作者

李爱玲 方晓丽

深圳市儿童医院 518000

小儿人群年龄较小,不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当急性发病时,对于自身病情无法准确描述,再加上小儿人群和成年人群的解剖学特点存在明显差异,儿科急诊预检分诊工作量以及要求相对较高。通过常规预检分诊,护理人员只会根据自身经验,并结合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开展,评估指标不具客观性,会影响预检分诊质量,导致儿科急诊预检分诊质量并未达到预期目标[1]。因此,对于儿科急诊患儿来说,需要和儿科急诊的特点以及要求相结合,优化预检分诊,采取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使儿科预检分诊需求得以满足[2]。本文旨在分析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的应用效果,现做出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100 例儿科急诊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 n=50 )实施常规急诊预检分诊,男性和女性例数有 29 例和 21 例,年龄 3-12 岁,平均年龄为( 7.65±1.49 )岁,观察组( n=50 )实施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男性和女性例数有 27 例和23 例,年龄 3-12 岁,平均年龄为( 7.98±1.72 )岁,一般资料比较( P>0.05) 。

纳入标准: ① 患儿的家属受教育程度至少为初中; ② 患儿家属可正常沟通,无认知障碍; ③ 可配合预检分诊工作人员; ④ 患儿既往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 ① 伴发先天性疾病; ② 既往存在创伤史; ③ 伴发精神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急诊预检分诊:科室护理人员需要和自身工作经验相结合,当患儿二入院以后对其实施预检分诊,对其病情进行分析,并指导患儿将各项检查工作完成,以预检分诊结果为根据,和儿科医生练习,并配合医生将检查工作积极完成。

观察组:应用系统化预检分诊:(1)开展培训以及考核: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由无名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和组员需要查阅关于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的应用方法、问题,基于此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专业能力的提升、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的意义及方法、沟通能力的培训,在培训结束以后,需要对其开展考核,只有经过考核,方可上岗;(2)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的实施:基于患儿病情的实际表现,将患儿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濒危表示患儿的心脏发生骤停,存在重度呼吸窘迫以及呼吸衰竭等重症反应,处于在濒死状态下;危重代表患儿产生中度呼吸窘迫、意识功能存在异常、重度脱水等;急症患儿代表其生命体征处于在紊乱状态下;非急症患儿代表患儿的生命体征保持在稳定状态下;(3)分诊流程的规范:当患儿入院以后,由护理人员以其个人经验以及院内现有的分诊设施为根据,快速评估患儿的呼吸、循环等系统功能,并基于分级标准,对患儿进行分级,级别不同,患儿所采取急诊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非急症患儿来说,不需要做特殊处理,需要由护理人员指导下完成检查工作即可,检查等待过程中,每小时对患儿做一次评估;对于危重症患儿来说,需要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使其疾病症状解除;对于濒危患儿,需要对其实施心肺复苏;(4)对患儿家属做强化情绪干预:当患儿入院以后,除了对其做对症护理意外,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语言对患儿家属做健康教育,使其情绪波动保持在稳定状态下,安抚患儿的不良情绪,提升其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① 各项急诊分诊指标:包括评估用时、挂号用时、分诊准确率;

② 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③ 急诊分诊质量评分: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和业务能力,分值越高,急诊分诊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均数 + 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t 值验算,率( % )表示计数资料, X2 验算,当 P<0.05 时,两组

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项急诊分诊指标对比

观察组评估用时、挂号用时、分诊准确率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1;

表 1 急诊分诊指标对比( [n (%) )]

2.2 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2;

表 2 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n (%) ]

2.3 急诊分诊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3。

表 3 急诊分诊质量评分对比( )(分)

3.讨论

儿科急诊是接受危急症患儿的重要场所,在接诊过程中,需要采取预检分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不但能够将危重症患者进行有效识别,又能够为患儿实施对应救治,有效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

常规预检分诊的应用,只会从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出发,和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相结合,但常规预检分诊的应用下,容易受到护理人员的技能以及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影响,导致其预检分诊效果相对较差。系统性预检分诊的应用,能够对分诊岗位进行合理分配,可丰富护理工作,获得更加清晰以及准确的分诊结果,便于对患儿实施有效的救治。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急诊分诊指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急诊分诊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在于:系统化预检分诊的应用,可划分患儿的危险因素以及疾病严重程度,对其实施对症支持治疗,将患儿的救治成功率提升。另外,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的应用下,所有工作人员均经过培训,只有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其次,分诊设施配备晚上,分诊流程规范,可以基于患儿病情对其实施对应的治疗,效果良好[3]。

综上所述,儿科急诊中应用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可提升急诊分诊质量以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郭园园.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对儿科急诊分诊质量的应用效果[J].中华养生保健,2024,42(21):102-105.

[2]段玉艳.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对儿科急诊分诊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2):316-317.

[3]李翠彤,黄玉芬,向宇俊.儿科危急重症患儿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7):4087-4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