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域下皖西茶歌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传承研究
李林
舒城职业学校 231399
引言:皖西茶歌是大别山民歌的典型代表,其曲调融合了山歌的豪迈与茶歌的婉转,歌词内容涵盖采茶劳作、爱情叙事与革命历史,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2008 年,大别山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歌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成为研究皖西地区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茶歌的传承面临“人走歌息”的困境: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群体参与度低、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中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茶歌文化融入专业教育,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又能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本文以为研究对象,探讨茶歌在中职教育中的传承路径与创新策略。
一、皖西茶歌的文化价值与传承现状
1. 文化价值:历史记忆与艺术表达的融合
皖西茶歌的歌词多以方言演唱,记录了当地茶农的生活场景与情感世界,比如茶歌《茶山的歌挤破喉》“茶叶满篓歌满篓”的反复吟唱,展现了采茶女的劳动喜悦;而《小小茶棵矮墩墩》则以男女对唱的形式,反映了茶农家庭的生计困境与情感羁绊,此外茶歌中还融入了当地特定的历史文化标志元素,如《黄芽茶香贵客来》作为当地传唱茶叶名目的经典曲目,被广泛传唱,这些茶歌是音乐艺术的载体,更是研究皖西地区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与文化心理的“活化石”。
2. 传承困境:从“口传心授”到“断层危机”
当前,皖西茶歌的传承主要依赖家族传承与师徒制,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5 岁,年轻群体对茶歌的认知多停留在“旅游表演”层面,缺乏深入学习动力,皖西各文化馆的田野调查显示,区域内仅存 12 位茶歌传承人,且多数未接受过系统音乐训练,导致茶歌的曲调变异与歌词失真问题突出,此外茶歌的传播渠道局限于民俗节庆与文化展演,缺乏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剧了传承断层风险。
二、中职院校传承皖西茶歌的实践路径
(一)文化浸润:将茶歌融入校园环境与制度建设
以“四融四进”模式推动皖西茶歌文化浸润校园:环境上,在广场立茶歌雕塑、走廊挂歌词书法、茶叶实训室播经典曲目,打造“一步一景、一景一歌”的沉浸式氛围;制度层面,出台管理办法规范传承人聘任考核,将茶歌教学纳入教师绩效,为传承提供长效保障;课程中,在音乐、语文、历史等学科增设茶歌模块,语文课借歌词修辞训练表达,历史课以革命茶歌历史开展红色教育,实现文化传承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茶歌在校园落地生根。
(二)技能传承:构建“理论 + 实践 + 创新”的教学体系
1. 理论教学:挖掘茶歌的文化内涵
邀请茶歌传承人开设专题讲座,系统讲解茶歌的起源、分类与演唱技巧,比如对比《挣颈红》与《慢赶牛》的曲调差异,引导学生理解茶歌“山野气”与“水乡韵”的地域特征,同时编撰《皖西茶歌文化读本》,收录经典茶歌曲目、歌词注释与历史背景,作为校本教材供学生自主学习。
2. 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与舞台展示
建立茶歌实训室,配备录音设备与多媒体教学资源,支持学生开展分组排练与录音创作,比如音乐专业学生需完成“茶歌采风—曲调分析—歌词改编—舞台表演”的全流程实践,旅游专业学生则需设计茶歌主题的导游解说词,此外学校每年举办“茶歌文化节”,合唱比赛、原创茶歌展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2024 年,学生创作的茶歌《新茶山谣》在校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实现了传统曲调与现代编曲的融合创新。
3. 产教融合:推动茶歌的产业化应用
在产教融合中,积极拓展皖西茶歌传播路径,校企合作方面,与六安瓜片茶业公司携手,把茶歌元素融入茶叶包装,推出“茶歌系列”文创,包装印歌词二维码、附创作手册,2024 年销售额显著提升,推动茶歌商业化传播,社会服务上,组织学生到万佛湖景区志愿服务,设“茶歌学唱角”、开发“茶歌寻宝”游戏吸引游客;还与乡村振兴局合作,在扶贫村建茶歌文化广场、办擂台赛,激发村民参与,让茶歌在多元场景中焕发生机。
三、中职院校传承皖西茶歌的创新策略
(一)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破解传承时空限制
利用 VR 技术还原茶歌演唱场景,比如 3D 建模重现 1930 年代鄂豫皖苏区的茶歌传唱场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历史氛围;建立茶歌数字档案库,收录传承人的演唱视频、曲谱手稿与历史照片,实现资源的永久保存与共享,2025 年,计划与县域、市域非遗保护中心合作,民间非遗保护组织等开发“皖西茶歌APP”,提供在线学习、曲谱下载与互动交流功能。
(二)跨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复合型传承人才
将茶歌与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结合,开设“非遗 + 产业”融合课程,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设计茶歌主题的研学旅行路线,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则需直播带货推广茶歌文创产品,此外积极探索当地戏剧艺术团、高校艺术院校的合作,如六安市庐剧团合作,开展“茶歌 + 戏剧”跨界实验,将茶歌元素融入当地戏曲庐剧、黄梅戏表演,创作出《茶山新韵》等创新剧目。
(三)激励机制完善:激发师生参与热情设立“茶歌传承奖学金”,对在茶歌创作、表演与研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资金奖励;将茶歌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审指标,比如教师指导的学生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可折算为科研成果,同时与舒城县文化馆共建“茶歌传承人工作室”,为师生提供实践基地与资源支持。
结论
皖西茶歌的传承是文化保护的需要,更是中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构建“文化浸润 + 技能传承 + 产教融合”的传承体系,中职院校能够有效破解茶歌传承的断层危机,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跨学科课程整合与政策支持,推动茶歌从“校园传承”走向“社会传播”,为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嘉玲 . 非遗江西采茶戏与民族声乐相融合的唱法研究——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J]. 黄河之声 , 2024(11):32-35.DOI:10.3969/j.ISS.1810-2980.2024.11.008.
[2] 刘胪婷 . 浅谈安溪茶歌特色及艺术传承 [J]. 2023(16):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