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发展理论
宋元捷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市丰台区 100074
一、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演进
现代化有许多种道路,对于现代化模式的理论范式也经历过许多次革命。以欧美为首的西方最先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因此最先掌握了定义现代化话语的权力。美西方国家以自己的发展道路为摹本,提出了以“经济增长观”为核心的现代化道路。这种观点认为,一个社会或国家的贫困或不发达,根源在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太低,因此社会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过程。这种现代化模式主张通过高储蓄率投资率、引进外资、改进贸易结构,推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进而实现整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但是,这种现代化的问题在于只有关注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其他非经济要素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西方学者们革新范式,逐渐将社会、生态、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纳入到现代化发展中的理论指标当中。如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发展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1,认为正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存在阻碍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习俗以及不良的政治环境,所以才使得其现代化进程受到阻碍;亨廷顿也认为,政治制度是社会与经济变化的决定因素,政治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因素。2
从上可以看出,后一种范式是对前一种范式的批判和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两种理论的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耀眼的发展成果,如亚洲四小龙、拉美新型工业化国家,就是在前者的理论指导下实现了快速的经济腾飞,这些国家的成功也进一步说明了这种现代化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合理性。
但是,这些理论都有其固有的缺陷。这些现代化理论范式普遍兴起于二战后,是对二战之后各发达国家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问题的反映,其提出也是对于这些问题尝试提出一个答案。由上文可知,以西方为首的这套以经济增长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不管其是只强调一个单一的经济增长要素,还是强调是政治社会等因素影响了经济发展,都是以经济发展作为现代化的标志。这种理论的直接后果是,无论在宏观上如何做理论的解读和实践方式的尝试,都无法解决贫困问题。而这种后果在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后国际贫困问题日益走入世界发展研究视域中央时,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而在我看来,这种发展范式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将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弄错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应该是人民,而现代化理论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怎么通过发展和现代化解决人民的贫困问题。在我看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解决路径。
二、以人为本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理论的逻辑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并不是一空话,而是切实落实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新时代整个过程的实践的概括。
从理论逻辑上来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论有着和西方经典的现代化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伦理结构。如上文所说,西方经典的现代化理论关注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以经济发展等宏观指标为根基的、以统计学为学理依据的现代化理论。而中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发展理论体系,是以真正来源于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根基的。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3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因此,发展始终是人民的发展,也应当是为了人民的发展。“我们所说的人民,不是脱离了具体、现实的个人的那种笼统、抽象的概念。离开一个个具体的男、女、老、幼的现实疾苦而笼统抽象地谈人民群众,没有意义,往往使“人民”只成了一种名义,一个托辞,甚至在这个宏大的名义和方便的托辞下造成很多对人的伤害。”4 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上,我们发展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体系。
从历史逻辑上来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发展理论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指导性理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回顾新中国 70 余年的现代化历程,其中既有许多在现代化发展模式上的有益探索,也不乏许多发展过程中的波折。如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第一个“五年计划”等就是在现代化模式上的有益探索。我们坚持所有的改造和探索的目的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消除国内所有的剥削体系。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有的发展措施和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都不是为了满足某一小撮人的利益,就像美国的发展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资本家中饱私囊,而最终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益、是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发展路径探索。但是,在探索以人为本的现代化道路中,也经历过一些将数据、指标替代以人为本作为衡量现代化发展成果的波折。比如 1958 年大炼钢铁,强调“以钢为纲”“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等目标,实际上就是对现代化的本质和目的有所迷失。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到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光明日报,1998) 5 。大炼钢铁时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遭遇波折,归根到底还是思想上出了问题。细致一些的说,就是在本质的层面上,数据的重要性超越了人。钢铁本应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国家服务,但大炼钢铁时期其重要性却被抽象的钢铁产量数字所取代。即便数字在增长,但这种数据的增长带来的并不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发展案例
在这种逻辑之下,中国发展出许多具体的现代化发展理论。而这种理论也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人民根本利益不同而逐渐发展变化。从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史观、为人民服务 6 到邓小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论断,从科学发展观到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无疑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它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而统筹兼顾是它的根本方法。”从中能够明确看到以人为本是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应当长期坚持的根本理论。
而到了新时代,我国面临着的发展的风险和机遇同步增加,一种更加全面的、更加适应形势的现代化理论迫在眉急。因此,党的二十大首次系统构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实践要求与战略布局。在此论述的基础上,学界许多学者开始着手论述和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着几个鲜明的特征,而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现代化道路不同,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人民至上、以人民为核心的现代化道路。这一点能在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几个方面的论述中体现:
① 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为了让某些企业中饱私囊,而是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突破口”8,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 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摒弃了“资本逻辑”的价值诱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论,使得“城市化的空间规划与生产不再成为资本生产-积累的工具,而是紧密服务于全体民众的福利与和谐。”9 这体现了城镇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人本思想。
③ “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 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还是为了守护中国人民的一方净土。而生态资源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同样是人本思想的一种体现。
注释
1 应星.社会学的历史视角与中国式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2,p97-111
2 袁明旭.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改革困境及其策略——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及其启示[J].思想战线,2016,42(4): 64-70
3 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1963,p247
4 周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事业[J].理论视野,2011,21-22,27
5 光明日报.试论邓小平的经济价值观,1998 年 7 月 17 日,https://www.gmw.cn/01gmrb/1998-07/17/GB/17756%5EGM5-1702.HTM
6 黎子琳.为人民服务作为毛泽东思想核心的三重维度[J].大庆社会科学,2021,(4): 22-26
7 邢荣.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超越[J].理论视野,2023,280(6): 57-6
8 方世南,黄雪梅.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论要[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4,18(3): 54-61
9 刘伟.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城市化模式的“中国道路”* ——“资本逻辑”到“人本逻辑”空间重塑[J].新疆社会科学,2023,(6): 43-53
10 韩保江,李志斌.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J].管理世界,2022,38(11): 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