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韩倩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医院 050000
有报告指出,全世界至少存在 35 亿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大约存在五分之一的病人不断进展为肝炎肝硬化。乙肝肝硬化是不可逆转的,对病人的生命健康存在不良影响,且具有并发症多、进展快、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的特征。一旦肝脏受到病原菌侵袭后损伤,诱发了炎性反应,激活了肝脏的免疫系统,逐步开展自我修复工作,但在修复期间出现过度或是失控现象时即诱发了肝纤维化,致使内心外基质过度增生,产生异常沉积情况,最终导致肝脏结构、肝功异常病变,演变为难以逆转的肝硬化病症[1]。现阶段临床并未研发出针对乙肝肝硬化的针对性治疗方案,部分学者以传统医学为依据,观察中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对症效果。常规西医治疗多以抗纤维化、保肝、指导饮食、改善腹水、抗病毒对症治疗,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治疗时间较长,效果并不理想,临床价值不高。在中医学中,乙肝肝硬化属于“鼓胀”、“积聚”的范畴,坚持整体治疗的原则,通过内服药物提升病人抗击病毒的免疫力,从而稳定病人病情,抑制疾病进展,避免疾病恶化。文章研究样本均为院内 2020 年 10 月-2021 年 10 月期间收录的 106 例乙肝肝硬化病人,总结实施中西医联合治疗后病人的病毒转阴情况、治疗效果和肝功能相关指标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数据
抽取 2020 年 10 月-2021 年 10 月期间录入的乙肝肝硬化病人 106 例进行回顾性观察,采取计算机分组,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 27:26,共 53 例病人,统计年龄在 45 岁及以上,74 岁及以内,均值计算为( 59.63±1.88 )岁;实验组女、男比例为 25:28,共 53 例病人,统计年龄在 46 岁及以上,73岁及以下,均值计算为( 59.78±1.82 )岁。对录入的 106 例样本信息进行汇总,年龄、性别等基础内容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无意义( P>0.05 )。
选入标准:病人及家属签署实验同意书、研究表;认知评估完好;具备良好的器官功能;临床信息较完善;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批。
排除标准:精神障碍史;依从性较低;对试验中药过敏;不符合临床评估指标;未全程完成试验分析;家族患有精神异常遗传史。
1.2 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措施分析,具体内容汇总如下:
本组病例需进食水飞蓟宾(产自:天津天士力圣特制药有限公司国家批准:H20040299 规格:35mg*10s*3 板)、复方甘草酸苷( 产自: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批准:H20073723 规格:100s)、干扰素对症治疗,干扰素需通过皮下推注,2 日用药一次,每次剂量为 3-5MU,水飞蓟宾用药频率和剂量为:一日三次,一次 2 粒;复方甘草酸苷用药频率和剂量为:一日一次,一次 2 片,均以温水送服。
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开展中医治疗干预,治疗措施总结如下:
本组资料的基础治疗与对照组一致,包括用药方式、用药频率、药物厂家、国药准字号、规格等指标。
中医方剂:猪苦胆汁和蜂蜜、白砂糖和金精粉、柴胡、茯苓和乌术粉、黄芩、泽泻和高丽参、海南沉和白芍、龟板、木蝴蝶和八月柞、白术和佛手柑、川楝子,依据病人的实际病情对药物剂量进行加减,以 800 毫升水煎熬上述药物,取汤汁 300 毫升,于早晚各进服 150 毫升,温水送服,用药半年,4 周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无效:病毒显示阳性,各项功能指标异常,临床症状加重;显效:病毒结果为阴性,肝功指标评估恢复正常值,无临床不适症状;有效:病毒数值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肝功指标渐趋接近正常值。
② 病毒转阴:对病人病毒转阴时间汇总。
③肝功指标:查看治疗前后病人的肝功能指标,如 TP(总蛋白)、AST(谷草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ALT(谷丙转氨酶)数据等,其中,ALT 参考范围:0-40U/L;TBil 参考范围:3.4-20.5μmol/L;AST 参考范围:0~40U/L;TP 参考范围: 60~80g/L ( 6.0~8.5g/dl )。
1.4 统计学意义
收录的计量指标以 X2 分析,计数指标采取 t 值分析,例数、百分比以 n 表示,客观指标显示为(
),均采取 SPSS21.0 软件核验,对 P 值进行汇总,小于 0.05 代表实验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 临床效果
数据统计如下,对照组、实验组在临床总有效人数上对比后者优于前者,指标分析如表 2,实验组、对照组在病毒转阴时间上对比前者短于后者, P<0.05AA
表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2.2 病毒转阴

表 2 两组患者的病毒转阴用时

2.3 肝功指标
数据汇总见表 3,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前肝功各项指标上对比无差异, ΔP>0.05 ;对照组肝功和治疗前、实验组肝功和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后 TP、AST、TBil、ALT 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表,3 两组资料的 TP、AST、TBil、ALT 指标对比

3.讨论
乙肝肝硬化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慢性终身性病症,有报告指出,乙肝肝硬化的病变多为肝脏组织形成假小叶结节、再生结节、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等。肝脏器官是人类机体内较为重要的蛋白合成和代谢器官,一旦肝细胞受损被增生纤维组织分隔诱发肝硬化后,血管间的联系均被切断,导致肝脏细胞的营养获取困难,从而出现了肝功能异常[2]。临床指出,代偿期肝硬化病人一旦从事过度劳动后会致使肝脏负荷增加,诱发严重的肝硬化并发症,增加了疾病的治疗难度,如乏力、消瘦、食欲下降、腹水、脾肿大、黄疸等,疾病最终进展为肝癌的机率较高。据统计,多数乙肝病人会进展为乙肝肝硬化,一旦临床治疗不及时会诱发肝功障碍,不仅影响了病人的身心健康,也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临床多采取西医对症治疗的方式干预,包括改善饮食、保肝、治疗腹水、抗病毒等干预措施,临床应用后可有效缓解病人的不适症状,但长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持续性用药后会导致病人的耐受度下降,诱发电解质紊乱等病症,严重降低了疾病的预后质量,影响了病人的生存率。随着我国传统医学的进步,临床逐渐开展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善肝硬化病人的肝功能,稳定病人的病情,进一步提升肝硬化病人的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3]。
中医学指出,乙肝肝硬化属于“积聚”、“鼓胀”的范畴,病机为“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多数肝硬化病人肝脾失调、气滞血瘀,传统医学治疗期间更重视辩证施治,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以五脏六腑理论为基础对症干预,从而保证疾病的针对性治疗效果[4]。辨证施治属于传统医学对症干预疾病的先决调节,准确的辩证治疗对于干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临床医师通过对“症候”的辨识可明确病人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有报告指出,乙肝肝硬化为虚、毒、浊共同致病,而肝硬化症状的产生和病人饮食失调、肝气瘀滞、湿热长留息息相关,长此以往对病人的脾脏、肾脏等均会造成不良影响[5]。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药内服汤剂可有效提升病人机体抗病毒的能力,以保证活血化瘀、调气疏肝、去邪的中药作用。同时,中药内服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病人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较少,有效稳定了病情,改善了病人的肝功状态[6]。文章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前肝功各项指标上对比无差异, P>0.05 ;对照组肝功和治疗前、实验组肝功和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后 TP、AST、TBil、ALT 指标、病毒转阴时长、治疗总有效人数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提升了疾病的治疗效果,明确控制了病人的临床症状,促进病人短时间内病毒转阴,进一步改善了病人的肝功能,恢复了病人的身体机能。
并且,中药内服方剂由猪苦胆汁和蜂蜜、白砂糖和金精粉、柴胡、茯苓和乌术粉、黄芩、泽泻和高丽参、海南沉和白芍、龟板、木蝴蝶和八月柞、白术和佛手柑、川楝子构成,多药合用具有滋补肝肾、补气活性、理气去邪、祛湿燥热、温阳健脾、柔肝保肝的重要作用。现代药理学指出[7],中医对症用药后有效改善病人血液循环状态,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和产生,控制病毒的复制活动,从而改善病人的临床不适症状,提升病人的生存质量。部分学者提出,肝硬化全过程的中西医结合应用价值较高,提升病毒转阴效率,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稳定了病人病情,对照组、观察组在病毒转阴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有效率、肝功各项指标上对比后者优于前者,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数据结果与本研究结论一致[8]。
综上所述,针对乙肝肝硬化病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以传统医学对症干预有效抑制了病毒复制情况,改善病人肝功能指标,稳定了病人病情,提升病人机体抗病毒能力,进一步抑制了疾病进展,避免疾病恶化,促使病人生存质量上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李 进 鹏 . 法 尼 醇 受 体 在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中 的 作 用 [J]. 中 西 医 结 合 肝 病 杂志,2021,31(12):1149-1152.
[2] 金玲, 程善廷. 杨钦河教授治疗岭南地区乙肝后肝硬化经验拾零[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01):77-80.
[3]吴必建,章一凡.猪苓汤加味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早期肝硬化疗效研究[J].陕西中医,2021,42(12):1706-1708.
[4]候萌萌,董士铭,南月敏.综合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及祖国医学优势诊治肝硬化[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1,31(10):865-868.
[5] 袁慧鑫, 李秀惠. 李秀惠教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验案一则[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1,31(11):1042-1044.
[6] 朱清静, 杨 玲. 肝硬 化门静脉 血栓的 中西医结 合诊疗 策略[J]. 中西医结 合肝病杂志,2021,31(11):975-977.
[7]潘哲,韦龑,於丽丽,黄丽萍,谢冬芳,张文富.壮肝益肾煎治疗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观察[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6(05):1381-1387.
[8] 刘成海. 导读:贯穿肝硬化全过程的中西医结合应用与研究[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1,31(11):96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