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县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究
帅云
中共盐源县委党校 四川省凉山州 615700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盐源县在脱贫攻坚全面告捷,乡村振兴持续发力的基础上,已成为国家级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区、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全国高原地区苹果第一县。但是,还存在苹果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及品牌效益还未充分体现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盐源苹果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紧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盐源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盐源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盐源苹果生长在海拔2200米-2700米的泸沽湖畔。自1958年引种试栽发展至今,历时65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的65%和75%。拥有18.6万亩国家级标准化苹果生基地,是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苹果基地。盐源苹果产区其低纬度、高海拔,独特的地理位置,四季温润的高原立体气候,雨热同期,造就了盐源优质的生态环境。年降雨,年均温、一月均温、年极端最低温、夏季均温、>35℃天数、夏季平均最低温等7个苹果生态指标完全符合优质苹果生产要求,生态优势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公认,盐源苹果产区的生态环境兼具中国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优生区的综合优势,是我国高原苹果最佳生态区。
盐源县已实现年产鲜果60万吨,产值30亿元,苹果产业生产经营中,包括农业投入品销售行业、包装运输行业、餐饮住宿业、劳务等,年创产值约5亿元。盐源县集聚人力、物力把苹果产业确定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盐源县苹果从业人员约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8.5%,已成为盐源“彝、汉、藏、回”等14个民族的重要经济来源。苹果已成为盐源县第一大支柱产业,“盐源苹果”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苹果产业生产经营中,已经形成了以川、渝、滇、黔为中心,辐射湘、闽、苏、皖、浙、粤、港为重点的国内市场;同时向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市场的开拓。苹果单价逐年提升,近五年,批发价由原来约2元/公斤到2023年的约6元/公斤,价格提升近3倍。
二、盐源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品牌打造的制约因素
盐源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品牌打造上虽然初见成效,但从盐源苹果创造的产值来看,成效是未达到预期的。对比来看,在产供销各环节都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果木栽培模式不新,果农耕作模式落后
全县42.5万亩苹果,现有33万亩左右已进入盛果期,其中的10万亩因树体老化且品种不对路,加之腐烂病发生普遍较重,树势衰退,亟待更新改造,苹果产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盐源县苹果种植模式以传统乔砧为主,每年平均每亩仅能产出果实1.5吨左右,矮化密植等新技术推广不够,全县矮化密植仅约1万亩,无论是改造园和新发展果园,代表现代苹果产业的矮砧栽培模式仅占2%,矮砧密植果树亩均产量是传统乔砧模式的2-3倍。同时,耕作模式上,果园大多采用清耕制,大量使用除草药剂,有大量的除草剂喷洒在地上及果木上,导致微量元素的破坏,维生素的流失,土地问题显现。
(二)品种结构不合理,供销模式不畅
盐源县先后引进苹果品种200余个,当前的主栽品种是金冠系列、富士系列、元帅系列、嘎啦系列和津轻系列。从市场需求来看,最理想的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比例为20:30:50,但目前盐源县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比例为5:10:85,早熟品种严重不足、中熟品种欠缺、晚熟品种又过多,导致成熟期过于集中、市场供大于求,晚熟苹果大量集中上市,造成市场阶段性积压严重,无法消化。
(三)基础设施较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盐源县极端气候时间较多,特别是冰雹灾害对苹果造成的损失影响极大,盐源县苹果园安装了防雹网设施约0.8万亩,仅占全县种植面积的1.8%。盐源县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干旱造成苹果减产日益明显,采用补贴形式全县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施肥技术的果园约4万亩,仅占全县种植面积的9.4%。集中成片规模化种植地块较少,苹果园机械装备化水平有待加强。冷冻贮藏能力也不足,贮藏果品仅占总产量的11.6%,未有效形成错峰销售,聚集性销售致使价格拉低。
(四)品牌打造不够,品牌创新力度不强
盐源苹果销售渠道还较单一,没有构建起高质量的售卖渠道。品牌打造时一般仅通过“农博会”,“农交会”,举办“苹果节”等活动推荐盐源苹果,效果不佳,国内主要媒体宣传推广盐源苹果较少,未形成广告效应。盐源还没有设计盐源苹果“香、脆、甜”等特点的LOGO(商标),没有统一规范的“盐源苹果”纸箱包装版面,政府对盐源苹果品牌形象的提升指导还不够。
三、盐源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品牌打造的几点建议
盐源县是国家级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区,要充分突出高原苹果独特优势,推进盐源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更新果木栽培模式及果农耕作模式
建立现代苹果技术高效栽培管理体系,政府投入衔接资金,引导农户对低效果园进行矮砧密植改造。果园采用生草覆盖制,放弃清耕制。进行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实现肥水管理的一体化、精细化、科学化和自动化。减少土壤耕翻和除草用工,长期的生草和覆草,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肥沃土壤,减少施肥量,蓄水保墒,健壮树势,抵御各种病虫自然灾害,降低果园用工,促进果实着色,改善果实品质,提高果品质量。
(二)积极引导品种结构调整,畅通供销模式
依据市场需求,积极引导果农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对10万亩因树体老化及品种不对路的果园进行新品种更换。加大新引进适合盐源的早熟中熟及晚熟优系品种的引进示范,最终将早中晚熟品种结构调整为比例为20:30:50,达到市场供需相称,早中晚熟苹果合理分布于市场,提升苹果价值。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果农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开展地形调整建设,按照苹果标准化果园栽植密度株行距要求,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开厢及调整土地集中成大块,以满足苹果栽植对土地以及蓄水灌溉和排水的要求。新改建苹果园内部整治主干道、机耕路以及布设机耕路和生产路,配套田间作业机械,减少用工成本。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和绿色防控等技术。加大防雹网的建设力度,政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开展防雹网设施补贴建设,提高果农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持续采用补贴形式在全县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施肥技术,减少果园因缺水而导致的减产问题。加大建设适宜盐源县的现代化低温气调贮藏库,提高冷链处理能力,推进盐源苹果冷链运输、低温配送、冷链销售等上下游有效衔接,降低因果品腐烂造成的损失。
(四)加大盐源苹果品牌打造力度,创新宣传模式
由政府统一指导果农开展诚信经营,确保盐源苹果达到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设计能充分体现盐源苹果“香、脆、甜”等特点的LOGO,统一规范“盐源苹果”纸箱包装版面,让“盐源苹果”成为一个知名品牌。开展公关推广。开展新闻发布会、消费者体验、节庆农事活动进行宣传推介,果农在政府的指导下打造采摘观光果园等,以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为载体,并设置相应的农产品体验店,进行在地化宣传和营销。积极策划盐源苹果形象代言人选拔、举办品果节和“苹果王子”评比、向社会征集“苹宝”吉祥物等特色活动,吸引目标消费人群、新闻媒体和客商的关注。开展展会推广。结合公关和产品季节,在关键节点和区域推出系列户外广告、宣传单、视频广告和网络广告,抢占消费者的生活圈媒体;设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官方主页,运用网红直播等方式积极推介盐源苹果、节庆农事,提升在年轻消费者人群心中的知名度和偏好度。大力对接CCTV、四川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进一步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加强“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