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区域美术特色文化资源融合开发和利用的创新路径探索
彭应芳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529200
1.1 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培育”的范式革新
对于传统的美术教学来说,运用区域文化的资源通常只停留在一些符号上的模仿和临摹层面,而且对于文化本身的深层结构、特质内涵也没有足够的解读与培养。所以当地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作为新的教材编制依据,制定了“文化浸润—思维建构—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本体化开发目标。“礼乐龙舟”课程是典型代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田野调查对龙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团结协作、奋勇争先)进行解构,用纹样解析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的能力,以文创设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并实现了由“技艺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变
1.2 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多维分类框架本区域将本土资源划分为三大类: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侨乡骑楼建筑群、镬耳墙民居等建筑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龙舟制作技艺、广式剪纸、陶艺烧制等传统工艺
·当代文化资源:具备有都市工业美学(高新科技园区),有生态景观(礼乐生态公园)等现代范式在内的。
2.1 文化传承轴:在地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
2.1.1 建立“三位一体”文化调研机制
组建“学者+非遗传承人+美术教师”的调研团队,采取“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口述史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采访骑楼老街的居民,收集“侨乡骑楼”中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中叶的生活场景影像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取出“骑楼拱券、满洲窗、灰塑砖雕”3 个核心视觉符号,并从视觉化的呈现方式解读背后所蕴含的侨乡商贸文化和华侨精神内涵。
2.1.2 构建“文化基因图谱”可视化系统运用数字化手段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可教学的资源包,包括·视觉素材库:骑楼建筑高清图片、龙舟纹样矢量图等;
二、“双轴联动”资源开发策略与实践路径

·工艺微课群:剪纸技法、陶艺拉坯等非遗工艺教学视频;
·文化故事集:《骑楼下的侨批往事》《龙舟制作匠人访谈录》等文本资料。
2.2 创新实践轴:跨学科素养的梯度培育
2.2.1 大单元教学的“三阶螺旋”模型
以《骑楼时空——从历史到未来的视觉叙事》大单元为例,设计三个递进式课段:
通过“认知—实践—创造”的闭环,把从文化认知到创新应用的过程用螺旋方式来解释和展示出来;师生创作的骑楼主题 AR 明信片、“认知—实践—创造”等成果参加单元成果展,受到当地文旅部门的一致好评,其中有个别方案也被推荐给侨乡文化保护项目。
2.2.2 五育融合的跨学科实践设计本区在美术课程中嵌入多元教育元素,形成“美术 + ”育人模式·美术 + 德育:通过“侨乡红色记忆”主题创作,培养家国情怀;
·美术+智育:在陶艺课程中引入化学釉料配比实验,提升科学思维;
·美术+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公共艺术装置制作,强化劳动实践。
数据显示,实施该模式后,学生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达标率得到提升,印证了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性。
三、资源转化的多元路径与机制创新
3.1“校—馆—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构
3.1.1 非遗传承基地校建设
在滘头小学等学校设立“剪纸工作坊”“龙舟文创实验室”,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需完成“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的创新作业,如用剪纸技法创作科幻主题作品《未来侨乡》,该作品获本市少儿美术展银奖。
3.1.2 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
中路小学依托本地级市美术馆"刻述人间"展览资源,结合本校构建"展览浸润—基础实践—校园应用"的版画教育路径,通过黄新波版画赏析,理解"艺术反映生活"的创作观,培养观察校园与社会的审美视角。联合美术馆开展"线上策展":学生用电脑为自己的作品撰写"创作说",由学校公众号推送"学生特辑"。
3.2 技术赋能下的资源传播创新
可为全区多校开发“虚拟骑楼街”教学系统,在学生头戴VR 设备的状况下,对其进行沉浸式的20 世纪30 年代侨乡商埠市井生活体验,并可以通过“虚拟测绘”、“材料实验”等互动方式完成对建筑的解构任务。将虚拟骑楼融入课堂教学后,学生对骑楼文化的兴趣度和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也随之提升。
四、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4.1“三维六品”核心素养评价指标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从三个维度细化评价指标:

4.2 过程性评价的创新工具采用“素养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发展轨迹,包含:
·文化探索记录:调研日志、访谈录音、思维导图;
·创作历程档案:草图、修改稿、跨学科合作记录;
·社会参与证据:展览参展证书、文创产品销售数据等。
在《龙舟文化传承》单元中,结合档案袋分析与数字化评价量表,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动态追踪,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撑。
五、实践成效与未来展望
5.1 阶段性成果
·学生发展:近三年获市级以上美术奖项一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问卷调查显示认同度显著提升;
·教师成长:培养市级美术学科带头人多名,开发校本课程 3 门,准备编辑《侨乡美术资源开发案例集》;
5.2 未来深化方向
·技术融合:探索 AI 生成技术在纹样设计中的应用,开发智能辅助教学系统;
·生态构建:建立“区域美术特色资源开发联盟”,打造跨地区域文化资源流动性、共生性共同体。
总结:区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区域美术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现行的做法是“资源堆砌”的表层做法,以文化基因深度解码、以课程体系立体建构、以技术赋能创新转化、以发展性评价持续驱动,创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良性生态,这是做好区域美术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现代化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尹少淳.核心素养与美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冯晓阳.地域文化资源在美术课程中的转化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0(5):89-93.
[4]王大根.美术教育评价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江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门市文化遗产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