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地方精神融入策略研究
杨艳春
哈尔滨石油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通识课程,肩负着外语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双重使命。地方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政育人价值。本文以“铁人精神”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融入策略。
前言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高等教育改革核心理念,要求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承担文化传播与价值引导功能。本文聚焦"铁人精神"这一地方精神代表,探讨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合路径。通过教学设计、内容嵌入与课堂实践三个维度,系统分析本土化思政元素融入策略,旨在突破当前地方精神研究碎片化现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操作范式,助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一、理论基础
1.1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与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全课程体系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知识传授 ⋅+ 价值引导”的复合育人机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见》(2020),高校所有课程都应承担起育人功能,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融合。在此理念指导下,课程思政不再局限于政治理论课程,而是要通过课程内容、教学语言、教师态度等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
近年来,诸多学者从语篇内容选择、写作任务设计、口语表达训练等角度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例如,王丽娟(2020)提出可基于“主题语篇”导向重新构建单元结构,将中国精神、中国人物、中国故事有机融入教学;李小凤与吴婷(2021)则强调要通过建构“外语 + 价值”协同教学模型,引导学生在多文化语境中增强文化自信与价值判断能力。
1.2 地方精神的教育功能与文化价值
“地方精神”是指在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群体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范式。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构成,地方精神体现出根植地域、贴近民众、实用有效的育人特性。例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等,均已在各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铁人精神”是以中国石油工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种劳动精神,其核心内涵为“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无私忘我、勇于创新”,高度契合当代青年“责任意识、奋斗精神、集体观念”的成长需求。作为大庆石油会战的精神象征,“铁人精神”不仅具有时代价值,也具有高度的地方性和教育意义,是极具典型性的思政资源。正如黄秋云(2022)所指出:“将铁人精神引入高校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也能够深化其对中国发展奇迹背后精神力量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学生在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的结果。教师应营造真实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建构知识与价值。将铁人精神设为课堂讨论与写作主题,恰恰是激发学生建构意义与表达能力的有效路径。
二、铁人精神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与教学策略设计
2.1 总体教学设计思路
将铁人精神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内容的选择,更应关注教学目标与课堂结构的系统设计。基于“课程思政”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步达成的要求,本文提出一套“四阶段教学整合模型”,包括“主题引入—文化嵌入—语用实践—反思输出”四个教学阶段。该模式强调情境真实性、任务驱动性和价值引导性的融合,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思辨能力与文化认同感。
2.2 教学流程模型说明
如图所示,教学流程如下:

阶段一:主题引入(Theme Selection)教师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政语境。例如在单元导入时设置提问:“What does a real hero look like in your opinion?” 或“Do youknow who Wang Jinxi is?” 通过讨论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与价值判断,为后续内容的文化导入做好准备。
阶段二:文化嵌入(Cultural Embedding)
在输入环节中,引入有关铁人精神的中英文语篇,如《王进喜传》、《TheStory of Iron Man Wang》等。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原文,分析其语言特色、修辞策略与文化意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诸如“铁人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异同”“中西劳动价值观对比”等问题,增强其文化比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阶段三:语用实践(Pragmatic Output)
结合输入内容,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例如:
小组任务:为“铁人精神”制作英文宣传海报;
口语练习:组织以“Spirits of Role Models”主题的小组辩论;
写作任务:撰写主题为“Modern Meaning of Iron Man Spirit”的短文。
这一阶段将语言技能训练与价值表达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语用能力阶段四:反思输出(Reflective Output)
通过设问和引导,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价值转化与个性化表达。例如 编写英语感言:“What would you say to Wang Jinxi if he were alive today?”
组织“我心目中的新时代铁人”主题写作,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责任与担当。
该阶段旨在实现“由知至情、由情达行”的教学闭环。
结论
本文从“铁人精神”这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时代精神出发,结合课程思政理念与英语教学规律,探索了将地方精神有效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策略与路径。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明确了“铁人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播中的多重价值,并指出其与外语课堂思政目标的高度契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主题引入—文化嵌入—语用实践—反思输出”四阶段教学模型,强调语言技能训练与价值观塑造的同步推进。通过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证调查,发现将铁人精神作为教学内容,不仅丰富了课堂语篇资源,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语言表达力与责任意识。
实践证明,地方精神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具有良好的融合空间与积极的教育效果,但也面临语篇设计、教师话语权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挑战。因此,未来在推广此类教学实践时,应加强本土化语料库建设、完善多维评价体系,并提升教师文化解读与思政渗透能力,推动课程思政在外语类课程中的深度发展。
综上所述,铁人精神的英语教学实践不仅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也为本土文化走向国际传播提供了教学范式。本研究希望为课程思政的地方化探索与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转型贡献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 黄秋云.(2022).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路径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6),64–69.
2. 李小凤,吴婷.(202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外语界,(4),15–22
3. Wang, L. (2020). Embedding moral values in EFL teaching: A Chines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5(2), 45–52.
4. Zhou, Y., & Wang, F. (2019). Integrating cultural values into EFL curriculum in China. Asian EFL Journal, 21(4), 111–128.
5. 张德明.(2020).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融合路径.高校外语教学,(3),18–25.
6. 杨柳.(2022).地方文化精神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探索.继续教育研究,(1),58–61.
本项目为 2025 年铁人精神与文化研究项目---“铁人精神”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编号:TRZX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