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视域下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的音乐文化研究
刘晓亮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252000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 课题编号2023-WHLC-059)的研究成果
摘要: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以其独特的音乐叙事,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实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本研究以《天唱》、《江姐》等五部代表性剧目为个案,“两创”视域下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的音乐文化。研究发现,这些剧目通过“守正创新”的音乐实践,既保留了莱芜梆子高亢激越的声腔特色,又创造性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与多媒体技术,构建起连接历史与当下的艺术桥梁。在“两创”视域下,这种创新不仅拓展了传统戏曲的表现维度,更让革命精神通过音乐这一核心艺术语言获得了更具感染力的现代表达。
关键词:“两创”视域;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音乐文化研究
引言: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浪潮中,地方戏曲如何讲好红色故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莱芜梆子作为山东地区独特的戏曲形式,自抗战时期起就与革命题材结下不解之缘。从《江姐》中江竹筠用生命捍卫信仰的坚定形象,到《铡刀下的红梅》中刘胡兰的英勇形象,这些剧目用音乐语言记录着革命年代的集体记忆。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戏曲也面临着观众老龄化、传播渠道单一等现实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如何在保持艺术本真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发展,不仅关乎一个剧种的存续,更关系到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性。本研究试图从音乐文化的维度切入,通过分析代表性剧目的创作实践,提出传统戏曲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路径。
“两创”与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的时代语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与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的结合,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活化与创新。莱芜梆子是山东鲁中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尝试将革命内容融入传统表演,形成了“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模式,在当代语境下实现了质的飞跃。到了今天,这种融合已经从简单的形式结合发展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核。《铡刀下的红梅》等代表剧目通过重构戏曲程式,既保持高亢激越的声腔特色,又融入现代戏剧表现手法,使革命精神获得更具张力的艺术呈现。《烽火绝恋》通过艺术的提炼,融入山东人同仇敌忾的家国情怀和肝胆侠义的民族气节,展现了一幅幅山东人民抗击日寇的壮烈画卷。另一方面现在的网络时代,短视频、VR这些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戏曲正在重构戏曲的当代形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老戏新唱,”这需要我们找到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的结合点,让戏曲既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能跟得上时代。创新不是目的,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才是根本。
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的音乐文化研究意义
传承红色文化
莱芜梆子这个戏种的特点是高亢嘹亮的唱腔和朴实有力的表演,它能把革命年代的战斗场面和英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并且它音乐中的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精神,还有团结一心干革命的集体主义思想,都是红色基因的艺术式表达。仔细研究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的板式变化、特色唱法和伴奏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先辈们在革命时期的情感与信念,让红色文化在音乐的传承中得以延续,激发当代人对革命历史的敬畏与热爱。当那些“慢板”唱出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快板”表现战场的紧张气氛,锣鼓点模拟出冲锋的节奏时,这种音乐就成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让红色文化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能打动人心的艺术,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
推动音乐创新
要想老戏曲表现出新题材,就得在传统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莱芜梆子的唱腔原本就比较激昂,在表现革命豪情时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分展现和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研究这些剧目音乐就可以深入挖掘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这种创新实践的一方面展示了传统音乐形式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来表现现代题材;另一方面它所积累的音乐创新经验,如声腔的现代化处理、传统音乐元素的现代表达等,都可以为当代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最后通过深入研究我们还能够理解传统文化如何在保持本真性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深入研究也推动包括莱芜梆子在内的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传播。
促进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丰富表现,也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而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的音乐文化独特的音乐风格、唱腔和表演形式是山东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我们研究莱芜梆子的音乐文化,可以深入挖掘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而且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地方戏曲文化,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山东地方文化的了解和欣赏。也有助于打破地域文化隔阂,让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和欣赏山东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发展像莱芜梆子这样的地方戏曲文化,对于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促进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理想的重要实践。
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的音乐文化研究
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音乐文化指的是以莱芜梆子这一传统戏曲形式为载体,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所呈现的音乐文化形态。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革命题材的梆子唱腔、板式变化、伴奏音乐等。本研究选取了五部莱芜梆子自双创以来的经典革命剧目《天唱》、《江姐》、《铡刀下的红梅》、《烽火绝恋》、《新娘》等音乐创作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莱芜梆子的艺术精髓,又融入了革命时代精神,在唱腔设计、音乐编排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戏曲音乐风格。这些剧目不仅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革命文化与地方戏曲艺术融合发展的典范。莱芜梆子音乐创作中体现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实践路径,为当下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革命题材剧目《天唱》
《天唱》是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精心打造的红色题材剧目,它以“台中台,戏中戏”的艺术形式,真实再现了抗战时期莱芜梆子小阳春班艺人的抗战故事。在音乐创作上,《天唱》既保留了莱芜梆子高亢激越的声腔特色,又根据抗战题材的需要,在板式变化和音乐编排上进行了创新突破。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天唱》运用了传统板腔体结构。“慢板”唱腔如泣如诉,展现人物内心独白;“流水板”行云流水,推动剧情发展;“散板”自由奔放,强化戏剧冲突。可见传统板式的运用使音乐保持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作曲家通过节奏变化、和声处理等现代技法,赋予传统音乐新的表现维度。
该剧音乐最突出的特点还在于情感表达的深化。细腻的音乐语言生动刻画了抗战背景下戏曲艺人的心路历程。剧中“天福诉情”等核心唱段,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伴奏编配上,《天唱》采取“以传统为体,以现代为用”的创新思路。大胡琴、三弦等传统乐器的运用确保了剧种音乐的本真性,而西洋弦乐的适度加入则拓展了音乐的音响空间。这种中西合璧的配器手法,既守住了戏曲音乐的根脉,又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作为革命题材剧目,《天唱》的音乐创作还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剧中激昂的革命唱段,通过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慷慨悲壮的旋律,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艺人们的民族气节,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天唱》将艺术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为传统戏曲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革命题材剧目《江姐》
莱芜梆子版《江姐》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成功塑造了这位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在表现江姐英勇就义等关键情节时,音乐通过板式转换和声腔变化,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在在表现川北革命根据地场景时,音乐中融入的川江号子动机,既增强了地域特色,又丰富了音乐表现力。但作为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莱芜梆子《江姐》的传承发展同样面临挑战。一方面,革命题材对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掌握传统技艺,又要理解历史背景;另一方面,现代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也使这类红色经典面临市场考验。不过近年来《江姐》在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参加红色文化展演、进校园等活动,扩大了在年轻观众中的影响力。同时剧团还尝试将传统唱腔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增强剧目的观赏性。《江姐》的成功实践也表明:传统戏曲艺术只有与时俱进,在保持本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艺术生命力。
革命题材剧目《铡刀下的红梅》
《铡刀下的红梅》成功塑造了刘胡兰这一革命英雄形象,展现了红色文化与地方戏曲艺术的完美融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莱芜梆子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其唱腔是以“似唱如说”著称的,它的旋律朴实自然,行腔流畅清亮;其次,音乐结构采用传统板式变化体系,包括“正板”叙事、“交织板”抒情、“变化板”表现戏剧冲突等多种形式;再次,它的伴奏以三大件(大胡琴、三弦、月琴)为主,音色高亢激越,富有张力。这些特色为革命题材的表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艺术条件。在《铡刀下的红梅》中,创作者设计把山西当地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歌《交城的山,交城的水》巧妙地融入了全剧,特别是在刘胡兰英勇就义那场戏里,这段熟悉的旋律经过艺术加工,变得格外打动人心,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什么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在音乐表现手法上,《铡刀下的红梅》充分发挥了戏曲音乐的戏剧性功能。刘胡兰的的唱段,声音清亮高亢,一听就是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而那些反派角色的音乐,故意用了些刺耳的音调,凸显反面人物的阴险特质。刘胡兰在刑场的那场戏音乐节奏突然加快,音调忽高忽低,把紧张悲壮的气氛推到了高潮。可见全方位的音乐设计使传统莱芜梆子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革命题材剧目《烽火绝恋》
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烽火绝恋》中大气恢宏的主旋律与凄美悲壮的抒情段落交相辉映,配合莱芜梆子特有的“讴腔”和假声翻高八度的演唱技巧,将抗战时期革命志士的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通过山歌与梆子唱腔的有机融合,生动展现了战火中的革命爱情,那些或高亢或婉转的旋律线条,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刻画得入木三分。在舞台呈现上,音乐与灯光、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相得益彰,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从文化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烽火绝恋》的音乐创作也实现了多重突破:它既守护了莱芜梆子“刚劲挺拔、行腔流畅”的艺术基因,又通过现代技法的融入拓展了表现空间;既保持了戏曲音乐的程式化特征,又赋予了它更丰富的情感表达;既服务于戏剧冲突的展开,又独立成章地展现了音乐本身的魅力。我们顺利成章的发现这种“守正创新”的艺术实践,为其他地方戏曲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让红色革命精神通过艺术的形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所以说地方戏曲要焕发新生,必须扎根传统、面向现代,在保持剧种特色的同时,不断探索符合时代审美的表达方式。这部剧目的音乐创作,也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
革命题材剧目《新娘》
《新娘》这部剧以新娘青青独守洞房的情感历程为主线,用音乐语言勾勒出一幅饱含人性温度的抗战画卷,在保留莱芜梆子艺术精髓的同时,实现了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在音乐创作上,《新娘》大胆地将大气磅礴、凄美悲壮的主旋律与莱芜梆子别具一格的唱腔风格相融合。作曲家既保留了莱芜梆子那种高亢嘹亮的本嗓唱法,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地道的山东戏,又在关键处加入了些现代音乐的细腻处理。比如青青独守空房时的唱段,梆子腔里带着微微的颤音,就像在强忍泪水,比直白的哭腔更让人心疼。现在的观众看戏,不光要听还要看。这场戏就把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不是花里胡哨的炫技,而是让光影跟着音乐走,当青青唱到“等郎归”时,背景慢慢浮现出飘落的雪花;转到战场场景时,一声梆子响配合着炸开的火光,把观众一下子拉进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年轻观众在视听结合中也能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新娘》用音乐来讲革命故事的方式,不喊口号不教条,就是老老实实地唱出一个女人的等待、抉择和成长,反而让红色精神真正走进了观众心里。说到底,好音乐自己会说话,这也就是《新娘》最成功的地方。
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的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增强时代感
在“两创”视域下,任何传统艺术形式都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生命力,对于莱芜梆子革命题材的剧目来说,现代音乐元素的加入可以更好地展现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革命题材不仅要还原历史,更要让历史照进现实,现代作曲技法如主题变奏、动机发展等手法的运用,可以更立体地刻画人物形象,更深刻地表现革命情怀。还有一点是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音乐审美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一般更习惯于流行音乐、影视配乐等现代音乐形式的表达,所以为了缩短传统戏曲和现代观众之间的距离,融合现代音乐元素是一种有效的创新策略。此外在数字化传播时代,适当加入现代音乐元素的作品更容易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传播,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地方剧种,拓展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的生存空间。
要让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的音乐真正实现创造化转化,剧团首先就要吃透传统,老艺人要和音乐创作团队要一起把莱芜梆子的核心音乐语汇清楚,比如一些标志性的版式变化,“讴腔”技巧和特色伴奏手法,这些都是创新的根基。在创作时,剧团可以尝试在保留帮子戏韵问的前提下,适当加入现代和声编排。举例来说,可以用弦乐群来烘托大场面或者是人物表演内心戏的时候加入钢琴铺垫,但是要注意这些新元素都是为戏剧服务的,所以说不能喧宾夺主。在节奏处理的时候可以更灵活一些,比如说借鉴流行音乐的律动感来强化戏剧的张力。例如在演员表演紧张情节时,在传统锣鼓点里面加入电子节奏,这样可以让年轻的观众更容易入戏。唱腔设计要守住剧种本色,但在过门和间奏处可以尝试用现代配器重新编曲,像《新娘》里用多媒体配合音乐的做法就很好,既能保持戏曲原汁原味,又能营造出更立体的听觉体验。单单靠上面这些还不够,剧团还要特别注意培养既懂传统戏曲,然后又熟悉现代音乐的复合型人才,定期组织他们向老艺人学习,也可以邀请现代的音乐人进行探讨。演出后演员们还要有反思,多多收集年轻观众的观剧感受,看看哪些创新点被接受了,哪些创新点还需要改进。创新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让传统艺术更好地被当代人理解和喜爱,就像《铡刀下的红梅》里化用山西民歌那样,所有的现代元素加入都要服务于讲好革命故事这个根本目的,最终让观众既能感受到红色精神的震撼,又能欣赏到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的光彩。
创新舞台呈现方式,结合多媒体技术
在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中引用多媒体技术来创新舞台的呈现方式,可以说是一个既前沿又务实的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投影映射,动态影像,沉浸式声场这些现代科技技术融入剧目表演中不仅可以保留戏曲艺术的精髓,还可以为红色故事注入更震撼人心的现代表达。《新娘》中飘雪长枪与唱腔的呼应,《铡刀下的红梅》里形成火光与高强的叠加,都充分的证明了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产生“1+1>2”的艺术效果。
那么剧团应该怎么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呢?首先要建立一个跨领域创作团队,这就需要剧团。邀请戏剧编导,多媒体设计师,灯光师,从策划最开始就深度协作,这样才能保证技术手段是始终服务于剧情需要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先在传统唱做念打场景中用动态背景强化氛围,比如在《烽火绝恋》战火场面里配合投影营造历史的真实感;或者在人物内心戏的时候,通过光影变化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外化。
在音乐融合上,剧团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莱芜帮子传统唱腔与现代电子音效巧妙的结合。比如陆日豪不同乐器的特色音效,在演出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与与传统乐器演奏配合,这样就丰富了音乐的层次。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运用在灯光的设计之中,比如根据音乐节奏变化,动态调整灯光色彩、明暗和角度。拿《红嫂》来说,当红嫂为伤员熬鸡汤体现军民鱼水情时,剧团可以通过暖色调灯光渲染温馨氛围,配合舒缓音乐,进一步强化情感的表达。现在的技术突飞猛进,在革命题材剧目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技术呈现历史人物对话的场景,比如运用AR技术,让虚拟历史人物出现在舞台上与演员交流,增强故事的生动性。
加强跨界合作,拓展传播渠道
为了让传统的剧种重焕生机,以及让革命精神借由新的形式广泛传扬,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要实现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加强跨界合作,拓展传播渠道。
跨界合作可以为莱芜帮子革命题材剧目带来全新的艺术视角和创作思路。剧团可以与影视行业联手,将经典剧目改编成戏曲电影或者是网络短剧。因为影视独特的镜头语言可以突破舞台表演的空间限制,用特写捕捉演员的细腻表情和精湛的唱腔,观众可以沉浸其中感受音乐还有剧情的魅力。现在的新媒体平台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剧团可以积极入驻短视频平台,剪辑一些精彩的唱段,排练花絮,幕后故事等视频发布。这些碎片化的内容其实更容易迅速性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就可以进一步的激发他们了解剧目的兴趣。此外,剧团还可以走进学校、社区和企业,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在学校,举办戏曲讲座,开设兴趣社团,培养学生对莱芜梆子的热爱;在社区,组织惠民演出,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企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员工的文化素养。通过这些方式,让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真正融入大众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其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加强跨界合作、拓展传播渠道,是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为剧目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更能让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文化价值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承与弘扬。
结语
当《新娘》中那段带着微微颤音的唱腔在剧场回荡,当《铡刀下的红梅》里熟悉的民歌旋律催人泪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精彩的演出,更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延续。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的音乐实践告诉我们:传统戏曲的创新发展,不是简单的形式革新,而是要在深入理解剧种特质的基础上,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恰当方式。这些剧目之所以能打动今天的观众,正是因为它们既守住了戏曲艺术的根脉,又赋予了红色故事新的表达。在数字化传播日益普及的今天,地方戏曲的传承更需要这种开放包容的创新精神,让老戏新唱,让经典永续,这或许就是莱芜梆子革命题材剧目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保持这种“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本”的创作态度,传统戏曲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刘哲.从“讴”腔管窥莱芜梆子的唱腔特色与审美表达[J].中国戏剧,2025,(01):93-94.
马明艳.莱芜梆子音乐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23.
李星辰,张迪.“两创”视域下聊城运河音乐文化研究[J].新传奇,2024,(19):32-34.
李传友,宋睿.莱芜梆子现代爱情戏浅谈[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149-151.
马明艳.莱芜梆子之红色剧目《新娘》解析[J].戏剧之家,2023,(06):6-8.
吕建.基于社交平台传播的戏曲短视频创作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