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 EPC 造价管控难点及应对措施

作者

李衡

湖北诚骏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441000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EPC 总承包模式因其“一体化管理”优势,成为基础设施、工业工程等项目的重要实施方式。EPC 模式下,承包方需对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负责,其造价控制不仅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反映出项目管理水平。然而,由于项目周期长、参与方多、管理链条复杂,造价控制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本文从全过程视角出发,探讨 EPC 项目在造价管控中的典型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助力工程项目高效、经济地推进。

1EPC 项目造价管控的全过程特征与管理要求

1.1EPC 模式下造价管理的基本流程与职责划分

在 EPC 模式中,造价管理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涵盖前期规划、设计、采购、施工及竣工结算等阶段。总承包商作为核心主体,需统筹协调设计单位、供应商与施工团队,承担从投资估算、设计概算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造价管理职责。设计团队负责方案优化以控制源头成本,采购部门需确保物资设备性价比,施工单位则需严格执行预算,控制现场成本。各参与方明确分工,通过协同作业,实现造价的有效管控,保障项目经济效益。

1.2 设计、采购、施工阶段对造价控制的影响

设计阶段是造价控制的关键,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深度直接决定项目70% 以上的成本,优化设计可大幅降低后续变更风险;采购阶段中,材料设备的选型、供应商谈判及物流运输成本,对造价影响显著,若采购环节缺乏统筹,易因价格波动、质量问题导致成本增加;施工阶段的组织管理、进度把控及突发问题处理能力,影响人工、机械等费用支出,施工效率低下或频繁返工,将直接推高项目造价。

1.3 项目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的必要性

EPC 项目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市场价格波动、政策法规变更、地质条件差异等不确定性因素,随时可能打破原有的造价平衡。通过全过程动态控制,实时监测项目各阶段成本数据,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偏措施,可有效规避超支风险。同时,动态控制能为项目决策提供准确依据,确保投资目标实现,提升项目整体管控水平和投资效益。

2EPC 项目造价管控的主要难点分析

2.1 初设阶段设计深度不足导致预算失控

在初步设计阶段,部分设计单位因时间紧迫、资料收集不全或缺乏对项目的深入研究,导致设计方案不够细化,存在技术参数不准确、图纸表达不清晰等问题。这使得编制的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与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有效指导后续造价控制。随着项目推进,设计变更频繁发生,导致预算不断调整,甚至出现失控局面,严重影响项目成本管控效果和进度计划。

2.2 采购阶段信息不对称与成本透明度低

EPC 项目采购涉及的物资设备种类繁多、供应商分布广泛,市场价格信息瞬息万变。采购过程中,总承包商与供应商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难以全面掌握供应商的真实成本、产品质量及供货能力等关键信息。同时,部分供应商为获取订单,刻意隐瞒成本构成,导致采购价格虚高。此外,采购流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信息共享机制,成本透明度低,进一步增加了造价管控难度。

2.3 施工阶段变更频繁与合同管理漏洞

施工过程中,受地质条件变化、业主需求调整、设计缺陷等因素影响,工程变更难以避免。频繁的变更不仅会打乱施工计划,增加人工、材料和机械的投入,还容易引发合同纠纷。此外,部分 EPC 项目合同条款不够完善,对变更的审批流程、责任划分和价款调整等规定不明确,存在管理漏洞。这使得变更过程缺乏有效约束,导致成本超支风险加剧,给造价管控

带来巨大挑战。

3 提高 EPC 造价管控效率的对策建议

3.1 提升前期设计质量,强化限额设计管理

为提高 EPC 项目造价管控效率,需高度重视前期设计质量,强化限额设计管理。在项目启动阶段,应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开展项目调研,收集详实的基础资料,确保设计方案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推行限额设计,将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作为设计工作的刚性约束,要求设计团队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比选技术参数等方式,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同时,建立设计质量考核机制,对设计成果进行严格评审,及时发现并纠正设计缺陷,减少后期变更,从源头上把控项目成本。

3.2 建立全过程成本信息化管理平台

针对 EPC 项目造价管控中信息不对称、成本透明度低等问题,建立全过程成本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有效解决途径。该平台可整合项目各阶段、各参与方的成本数据,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设计概算、采购招标、施工成本等进行全流程跟踪和监控,自动生成成本分析报表,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并预警。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对历史项目数据进行挖掘,为当前项目的造价预测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提高造价管控的精准性和效率。

3.3 完善合同条款与风险分担机制,规范变更流程

完善合同条款和风险分担机制,规范工程变更流程,是加强 EPC 项目造价管控的重要保障。在合同签订阶段,应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细化工程变更的审批程序、价款调整方法和责任划分条款,避免因合同漏洞引发纠纷。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根据各方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和承受能力,明确风险责任归属,确保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变更审批制度,对每一项变更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分析,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同时,加强变更过程的监督管理,及时记录变更内容和费用,确保变更费用的准确核算和有效控制。

4 结语

EPC 模式作为一种高效的项目管理方式,对造价控制提出了更高的系统性与精细化要求。要实现全过程造价管控的目标,需在设计、采购、施工等各环节协同发力,强化前期策划、规范过程管理、落实风险控制。强化前期策划是全过程造价管控的基石,通过精准的投资估算与科学的设计概算,为项目成本控制锚定方向。规范过程管理则需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实时追踪各阶段成本数据,一旦出现偏差立即纠偏。落实风险控制要求完善合同条款,合理划分各方风险责任,同时建立应急预案,降低不确定因素对造价的冲击。持续优化管理机制,引入大数据、BIM 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全流程、全要素的造价管控体系,才能有效应对 EPC 项目中的复杂挑战,破解造价失控难题,实现工程成本与效益的最优平衡,推动项目高质量落地。

参考文献

[1]张强.《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造价控制难点问题分析》[J].工程造价管理,2023(02):45-49.

[2]李明.《全过程工程咨询视角下的 EPC 造价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22(10):58-62.

[3]赵丽.《EPC 模式下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路径探析》[J].中国建设管理,2023(06):33-36.

[4]王俊.《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项目的成本管理策略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2(08):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