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镇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策略

作者

赵小淋

辽阳市科创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引言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下,乡镇土地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核心载体,其科学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已成为时代命题。当前,我国乡镇地区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加速进程中,面临土地利用粗放、生态功能退化等多重挑战:部分乡镇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导致耕地非农化、林地碎片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引发的土壤污染、水资源浪费问题加剧;生态保护与土地开发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在乡村土地生态化管理方面起步较早,形成了以生态功能优先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并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公众参与制度推动协同发展。

乡镇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研究一、乡镇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1.1 协同发展取得的成效

国内县乡之间有效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维护并行也在快速发生着变化。在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治理与维护相互结合中,在国内积累了较多经验。如浙江安吉结合整治开展乡村土地复垦、生态整治项目等,在原有的基础上尝试耕地再规划,将原矿山等复垦成生态绿地,实现有效遏制县城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也形成有效利用县城农村闲置土地,使得人们能够在良好的生活环境成长,以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为产业也带动了整个县域的产业,进而逐渐实现了“土地质量”与生态环境的组合。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成效初显,但是乡镇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还存在以下问题。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不够融合衔接,少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生态功能区划规划、土地功能布局等相互矛盾,生态敏感区被非法占用。乡镇管理机制不健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行业职责存在交叉,信息不互通,协调管理成效较差。

二、乡镇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机制构建

2.1 规划协同机制

协同发展规划是先决条件。整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村庄规划等形成统一的规划平台,规划出生态环境保护底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建设控制线等,实现各项规划的合理布局。制定生态红线制度和用途管制规则,对生态保护区实施严格进入机制,禁止毁坏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行为;对农业生产保护区、城镇建设区实行差别化管控,保障耕地保护和城镇开发建设等用途的土地供应。建立规划动态评价与修正机制,定期开展规划实施后评价,针对生态环境改变和发展要求及时修正规划,提升规划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2.2 管理协同机制

健全管理协作机制,明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列出交叉管理事项清单,防止职责交叉重合,监管盲点留白;构建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汇总土地、生态环境、规划审批等相关部门信息资源,有效实现信息共享,提升监管效能。如以部门间土壤质控数据和环保数据等信息的共享,剖析农用地尤其是耕地受污染机理,明确农用地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对策。开展联合执法,对违法违规用地、生态环境破坏等相关违法问题统一巡查、综合整改,打出组合拳。

2.3 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协调是协同发展的重要推手。设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由于生态屏障限制开发地区给予财政转移支付、产业转移等经济补偿,调解保护与开发的利益关系。如对退耕户、还林还草农户给予经济补偿,以确保农户收入来源。开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途径,发展碳汇交易、绿色旅游、林下经济,使生态资源变为生态经济,形成农民增收点。规范公众参与,切实保障群众参与土地空间规划、项目开发、生态建设等事情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村民议事会、听证会等途径广泛听取民声,调动群众参与协同发展的积极性。

三、乡镇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策略

3.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加快农业用地生态化整理,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治病虫害等,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优化种植结构,开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提升单亩产出效益和生态效益。科学规划建设土地,抑制城镇无序扩张,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用地,强化农村宅基地管理,推进空心村治理,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发展乡村民宿、农村电商等新业态。

3.2 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落实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保护,划定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红线,构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各类保护地体系。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植树造林、修建梯田、坡面防护等方式减缓土壤侵蚀。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污染地块清单,污染地块的分类治理、管控。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工程,开展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3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利用乡村优美景观、民族人文风情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开发乡村农事体验、康养游学旅游产品。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提升林地综合利用率。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在乡镇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培育绿色农业产业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以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3.4 完善政策保障与技术支撑

出台协同发展的地方法规和政策,厘清土地资源配置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为协同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设立土地生态治理专款,用于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等。创设金融扶持方案,支持金融机构研发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相关产品,以金融机构支持乡镇生态产业发展。提升技术支持,引进和研发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技术、生态治理技术,例如土壤恢复、净化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生态监测技术等。

结语

实现乡镇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构建机制、提出策略,为破解乡镇发展中的资源保护矛盾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协同发展理念,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推动乡镇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向更高水平迈进,实现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义. 乡镇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策略[J]. 农村科学实验,2025,(07):43-45.

[2]黄倩.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土壤学学科教学研究管理创新为例[J].猪业观察,2019,(06):32-36.

[3]陈辉.论乡镇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住宅设施,2019,(06):11-12.

[4]赵建华,薛芳.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生态环境保护[J].山东环境,1997,(0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