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风貌传承路径研究
曾建强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首要理念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城乡融合发展,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实现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传统村落则是承载中国厚重历史的文化载体,是地方文化符号。大量传统村落已经或者即将消失的现象,给我们实现乡村文化的保护带来思考,乡村振兴给我们这个新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风貌的延续与发展仍需进一步探讨。
1.乡村振兴政策与传统村落风貌的关系
乡村振兴方针的出台也为传统村落迎来了从未有过的重视和机会,这一方针也并非简单的从经济层面考量乡村建设,从文化或环境角度重视乡村建设。从本质上看,传统村落拥有与众不同的风貌,与现代发展的矛盾是显著的,而乡村振兴的一个作用即为资源合理配置与区域均衡发展,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如何保留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并尊重,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政策引导的内涵应当兼顾振兴与保护,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传统村落传承的根基。
2.传统村落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不足与保护投入不足
资金不足是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资金的不足会导致基础设施改善难,而基础设施的改善直接关系着文化遗产的维修和保护。乡村振兴政策在资金上给予了倾斜,但是在实际中能投入到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却不能够弥补现有保护所需资金的缺口,对于村落的高标准修复难以实现,传统村落中的很多文化资源面临着被破坏、消失的威胁。此外,由于政府、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不够,也导致了资金使用失衡,传统村落中难以发挥文化资源的应有效用。
2.2 社会认同与文化传承的缺失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村内的村民流居城市,村庄文化认同感不强,年轻的一代人不愿、不想、不爱了解传统文化与村落历史,甚至还以破旧、不适应为由厌弃传统文化村落风貌,缺少文化的认同,就缺少保护传统村落的热情与意识,文化断裂、社会认同感缺失、人们对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遗弃传统、奔向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现象严重。不能唤起人们对传统村落的深厚感情和热爱,唤起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认同感,就难以有效保护传统村落风貌,传统村落背后的历史、文化也就无以安生立命。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唤醒社会认同与文化自信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路径之一。
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传承路径
3.1 加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村落物质类的文化遗产即建筑与村落景观,和非物质类的历史记忆及地方性知识。在乡村振兴的理念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修复,更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护中的利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使传统历史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勃勃生机。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可以尝试以下路径。一方面,融资多元化。加大政府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支持,同时引入社会民间资本融资。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即 PPP 模式)运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引入市场化操作方式,这样既会加大政府对保护资金的投入,同时也使得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落地执行的效率更高[1]。在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透明度的基础上,不浪费资金,要把这些保护资金投入到文化遗产中,保护级别最高的核心地段、最需保护的地段、最需要修复的建筑(结构与形态),而不是铺天盖地使用资金。另一方面,实现对传统村落建筑风貌保护的基础上“以旧为新”的创新性设计及理念。在对传统村落建筑风貌保护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建筑风貌进行符合现代人居需求的合理化的创新设计,充分利用传统建筑风貌成为展示当地独特人文历史风貌的文化馆、精品民宿或者是文化体验馆,通过商业化适度开发理念及方式,使传统村落文化得以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不至于过度利用导致传统村落文化建筑破坏。第三,数字化提升保护效率及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为传统村落建立档案,对其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时管理,同时利用 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方式,超越空间距离,使全世界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传统村落文化。
3.2 构建乡村振兴中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最后,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在于推动农村地区长期化发展和可持续化发展。对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注重经济价值,还应当将村落生态保护、文化延续以及村落居民参与融入其中。建构模式路径,就需要精细化与长期性政策设计与落实。一种有效的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传统村落大多依托特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而生,这种特定的、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求我们在推动传统村落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不能破坏村落所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态资源。可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等,在满足村落人们提升经济收入需求的同时,保护当地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同时,这种经济活动需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不能有大规模开发、粗放式开发的趋向。经济方面的可持续性,还需要传统村落发展适合本地的具体特色。一方面,村落可以依托当地的传统手工业、具有特色的地方农产品开发乡村文化产业;另一方面,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化产业的结合,并创造出体现当地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可以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乡村文化旅游地,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节庆,不仅将旅游产品推销出去,以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并使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影响力扩大。同时要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不能有太大、太快的人员流量,并需要科学控制,否则对于传统村落文化遗存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结束语:
面对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我们不仅要看到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更要关注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保存和传承那些珍贵的文化资产。传统村落的风貌传承,不仅仅是对建筑和景观的保护,更是对其中蕴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价值的延续。通过政策支持与社会认同的双重推动,传统村落的未来才能焕发新的生机。真正的振兴,并非简单地追求物质的富足,而是让每一座村落都能够在历史的脉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未来与过去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李涛,姬莹.乡村振兴视阈下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研究[J].华章,2024(14):0042-0044.
[2]郭素莲.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研究[J].江西农业,2025(2):136-138.
[3]李建晶,戴志坚.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结合文旅发展研究[J].厦门科技,2023(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