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职生自我成长的实践研究

作者

胡娟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中职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中职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中职生自我成长中的作用,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生;自我成长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面临着学业、就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影响中职生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尽管当前中职学校已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干预,但在实际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内容缺乏针对性、方法单一、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职生的自我成长,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融入与专题讲座

在中职学校的课程设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促进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整合到德育课程、班会课程以及职业规划课程中,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心理教育,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1]。在德育课程中,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模块,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通过探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心理韧性、情绪管理等主题,让学生在认识社会规则、遵守行为规范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例如,在讨论学生自我价值感、社会责任感时,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心理状态,并鼓励他们分享面对压力时的应对策略,通过集体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情绪和心理健康对自我发展的重要作用。此类内容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在面对社会环境时更好地适应和调节。班会课程作为一种日常教育形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平台。通过班会,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学校心理教师或外部职业生涯规划师等进行授课与讲解。讲座内容可以包括压力管理、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话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学会处理情感波动。通过专题讲座,学生不仅能获得专业的心理知识,还能学到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从而更好地应对青春期的心理困扰与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二、建立心理辅导室与心理咨询体系

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私密的心理辅导环境,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学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的建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得到及时的专业帮助。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咨询体系,是为学生提供有效心理支持的基础。学校应建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营造一个温馨、安静、隐私保护的咨询环境。心理辅导室不仅是学生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沟通的场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的重要基地[2]。为了提高服务效果,学校可以根据需要将辅导室设计为多个功能区,如个别咨询室、团体辅导区、放松训练区等,确保辅导方式的多样性与针对性。此外,辅导室应配备现代化的心理评估工具,便于及时识别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根据不同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学校应配备具有专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心理辅导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心理辅导员应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并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培训,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心理评估与干预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管理技巧等。心理辅导员不仅需要提供个体心理咨询服务,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心理辅导服务应以“人本关怀”为核心,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个体差异,创建一个无压力、非评判性的咨询环境。如,对于感到学习压力过大的学生,心理辅导员可以帮助其分析压力源,教授时间管理技巧和压力缓解方法;对于出现情绪波动或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情绪调节和沟通技巧训练,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平衡。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外,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目标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防止其情绪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为了确保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学校可以定期进行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运用心理测评工具(如抑郁症筛查量表、焦虑症筛查量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及时发现可能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对于筛查结果显示有较大心理困扰或心理危机风险的学生,学校应及时安排专业心理辅导员进行个别干预,并根据情况提供进一步的治疗或转介服务。

三、班级心理团体辅导与班主任心理素养提升

在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个别心理辅导外,班级心理团体辅导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作为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集体,其内部的心理氛围、团队互动和情感支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深远[3]。因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班级心理团体辅导活动,通过集体参与、互动体验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班级心理团体辅导不仅有助于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还能够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团体分享等活动,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放松自己,表达内心的困惑与情感,进而获得同伴的理解和支持[4]。例如,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他人角色,学习换位思考,增强对他人感受的敏感度;情景模拟活动则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冲突或压力时,学会运用有效的沟通和问题解决技巧;团体分享活动则鼓励学生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个人经验,提升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通过这些团体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心理支持,还能在集体中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缓解孤独与焦虑。此外,团体辅导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和互助的场所,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可以发现自己并不孤单,也能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启发和力量。

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中职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在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中的全面成长。中职学校应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洁.对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20(2):1.

[2]蒙子隆."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科技风,2023(28):41-43.

[3]文红艳.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读与写,2021,18(35):3.

[4]周舒雅.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外交流,2021,28(1):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