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胡磊 张峰 喻靳雯
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市 400067;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重庆市 400065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 15 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主要后备军之一,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保驾护航,多数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
1、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
① 关于《“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简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是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的规划纲要,是 2016 年后 15 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
② 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心理健康为:“心理健康指不但没有心理变态或心理,也不但是个体和社会适应良好,而且是一种可以使心理潜能和人格充分发挥的完好状况,也可以指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个人心境发展能够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沈德立(2008)等学者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究》一文中,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万名大学生、中学生乃至一些少数民族的大学生进行来调查研究,并通过对一些师生、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访谈,得到了一些数据。
③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主要后备军之一,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保驾护航,多数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父母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十分固执的话,会使得子女压抑且无力反抗、造成其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家庭氛围舒适并和谐时大学生可以保持身心的愉悦,而父母分居、离异或是违法犯罪甚至死亡,抑或是长期与父母分离都会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早就开始普及,涉及的方面也包括了很多内容。国内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以及大学生等群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人们的态度以及情绪从最初的漠视,忽略事件的严重性,到举国上下集体抗击疫情。对于刚半只脚迈入社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各种因为疫情封校等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对其的心理健康教育调试其心理健康水平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对于突发疫情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有关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产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
(1)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2020 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到 2030 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 2050 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2)对健康中国行动知识了解不足。《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 15 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专项行动包括:健康知识普及、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等。到 2030 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实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有关目标。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不足。在健康中国行动,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各大高校应该厘清思路,从“危机”之中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是国家之魂,是人的精神来源,正确的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利于赓续共产党之魂,引导学生明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筑牢人们的思想防线;为学生根治深厚的爱国情怀;挖掘正向的抗疫素材,充分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能量。
(4)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缺陷。心理素质是人体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在遗传因素和教育环境等多重因素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包括但不限于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等,对内制约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和其他素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活动的行为表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挫折和打击后,向上的激情和欲望逐渐衰退。
3、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力主要路径
(1)创建优化的教学物质环境,改善高校教学和运动环境。要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设施,配备各类运动场地及设施器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宿舍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生活和学习场所,网课成了学生上课的主要方式,如何加强大学生线上体育课的质量,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重要讨论内容。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应积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正向引导。辅导员、导师和班主任老师应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动向及心理健康状态,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确保各位同学拥有开朗阳光的人生态度和心态。
4、结论
在健康中国行动下,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对策略,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杨维.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途径[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11):1762-1763.
[2]赵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5):98.
[3]江瑞辰,李安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安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0,37(09):867-871.
基金项目:重庆工商大学科研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编号:2355029)。
作者简介:胡磊、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及教育心理学研究。通讯作者:张峰,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