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对诊断肠道炎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任婉君 杜拥护
渭南市第二医院医院 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目的:探究飞利浦 128 排螺旋 CT小肠成像在肠道炎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于渭南市第二医院就诊的疑似肠道炎性病变患者20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诊断方法(X线造影和内窥镜检查),实验组采用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检查。结果:在诊断准确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2%vs 70%,P<0.05)。对于肠道炎性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判断,实验组能够更准确地显示病变累及范围、肠壁增厚程度、有无并发症等情况,对照组则存在一定局限性(P<0.05)。在患者检查舒适度上,实验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平均为(3.5±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1.5)分(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在肠道炎性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相比传统诊断方法,其诊断准确率更高,能更精准地判断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且患者检查舒适度高,可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肠道炎性病变;临床应用;诊断准确率;舒适度
引言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飞利浦 128 排螺旋 CT小肠成像逐渐在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飞利浦 128 排螺旋 CT小肠成像结合了多层螺旋CT的高分辨率、快速扫描以及口服对比剂充盈肠管的优势,能够清晰地显示小肠的全貌、肠壁结构以及肠道内外的病变情况[1]。通过多平面重组、三维重建等后处理技术,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为医生提供更丰富、准确的诊断信息。此外,该技术在鉴别不同类型的肠道炎性病变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因此,深入研究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在肠道炎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在渭南市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和影像科就诊的疑似肠道炎性病变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出现持续或反复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肠道炎性病变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指标升高,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经初步检查高度怀疑存在肠道炎性病变。排除标准为:患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检查;对CT造影剂过敏;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存在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检查;近期接受过肠道手术或肠道相关治疗,可能影响检查结果判断。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选取的患者均匀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0例。在对照组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为53例,占比53%,女性患者为47例,占比47%。年龄跨度处于18-70岁之间,经计算得出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10)岁。在实验组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51例,占比51%,女性患者是49例,占比49%。年龄范围在2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8)岁。随后,对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均值等一般资料方面,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χ²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数据的P值均大于0.05,这充分表明两组患者在这些关键的一般资料维度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具备高度的可比性,能够为后续研究不同诊断方法的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验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诊断方法,即X线造影和内窥镜检查。X线造影检查时,患者口服适量硫酸钡造影剂后,在X线设备下进行多体位观察,包括站立位、仰卧位、侧卧位等,通过不同角度的投照获取肠道影像,观察肠道的形态、轮廓、蠕动情况以及有无充盈缺损、龛影等异常表现。内窥镜检查则是在局部麻醉下,将结肠镜或小肠镜经肛门或口腔插入肠道,医生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色泽、纹理、有无溃疡、出血、息肉等病变,并可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实验组患者采用飞利浦 128 排螺旋 CT小肠成像检查。检查前,患者需进行严格的肠道准备,检查前8h禁食,以排空肠道内容物,减少对检查结果的干扰。检查前1h匀速口服2.5%甘露醇溶液1000-1500ml或其它适宜对比剂,如等渗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使肠管充分充盈扩张,便于清晰显示肠壁结构和病变。检查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使用飞利浦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300mA,螺距0.984,层厚1mm,层距1mm,扫描范围从膈面至坐骨结节水平位置,确保覆盖整个小肠。扫描结束后,将获取的图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运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分析。MPR技术可以在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进行图像重组,从不同角度观察小肠病变;MIP技术能够突出显示高密度结构,有助于观察肠道血管及病变的血供情况;VR技术则可以三维立体地展示小肠的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更直观地呈现病变的全貌。通过这些后处理技术,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密度以及肠壁增厚情况、有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无肠腔狭窄或扩张、有无瘘管形成等,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优的观察方法,从而对肠道炎性病变进行准确诊断。
(三)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肠道炎性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判断准确性以及患者检查时的舒适度。诊断准确率以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综合诊断结果(结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判定;对肠道炎性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判断准确性主要评估能否准确显示病变累及的肠段范围、肠壁增厚的程度、有无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瘘管形成等);患者检查时的舒适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0分为完全无不适,10分为极度不适,分数越高表示舒适度越低[2]。
(四)研究计数统计
采用SPSS 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诊断准确率
从表1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在肠道炎性病变诊断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能够更有效地发现病变,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分析原因,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通过口服对比剂充盈肠管,结合高分辨率扫描和多种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肠道的细微结构和病变特征,为诊断提供更丰富、准确的信息。而传统的X线造影受造影剂影响,对小肠壁黏膜和病变细节显示不佳;内窥镜检查虽能直接观察肠道内部,但对于肠道外的病变及肠壁深层病变难以检测,从而影响了整体的诊断准确率。
(二)对肠道炎性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判断准确性
由表2可知,在对肠道炎性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判断上,实验组具有明显优势。实验组能够更准确地显示病变累及的肠段范围,对于肠壁增厚程度的判断也更为精确,并且能够及时发现有无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瘘管形成等情况。而对照组在判断病变范围时,由于X线造影的局限性,难以准确界定病变的边界;在内窥镜检查中,对于肠道外的病变无法观察,导致对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判断存在一定误差。例如,在诊断克罗恩病时,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累及小肠的多个部位,同时还能观察到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以及有无瘘管形成等,为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三)患者检查舒适度
根据表3数据,实验组患者的检查舒适度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舒适度更高。这是因为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无需进行侵入性操作,患者只需口服对比剂后进行CT扫描,相比内窥镜检查的侵入性操作,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较高的检查舒适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也具有积极意义。
三、讨论
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作为一种新型的肠道疾病诊断技术,在肠道炎性病变的诊断中展现出诸多优势。从技术原理来看,多层螺旋CT具有快速扫描和高分辨率成像的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图像数据,减少了因患者呼吸运动等因素造成的伪影。口服对比剂充盈肠管后,肠管扩张,肠壁得以充分展开,使得CT能够清晰地显示肠壁的厚度、层次结构以及黏膜的细微变化。通过多平面重组、三维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对病变的位置、形态、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全面评估,为诊断提供更丰富、直观的信息[3]。
在疾病诊断方面,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显著提高了肠道炎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传统的X线造影和内窥镜检查存在各自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准确地诊断肠道炎性病变。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能够弥补这些不足,对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肠炎等多种肠道炎性病变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例如,在鉴别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时,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可以通过观察病变的分布特点、肠壁增厚情况、有无瘘管形成等特征进行准确判断。克罗恩病的病变多呈节段性分布,肠壁增厚明显,可伴有瘘管形成;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分布,肠壁增厚相对较轻,较少出现瘘管[4]。
在对肠道炎性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判断上,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不仅能够清晰显示肠道内的病变,还能观察到肠道外的情况,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内有无脓肿形成等,对于判断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量肠壁的厚度、观察肠腔的狭窄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情,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对于病变范围广泛、肠壁增厚严重且伴有肠梗阻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而对于病变较轻、范围局限的患者,则可以选择药物保守治疗。
患者检查舒适度也是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的一大优势。由于其非侵入性的特点,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痛苦小、舒适度高,更容易接受检查。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还能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患者的配合度对于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渭南市第二医院具备良好的实施条件,其影像科作为医院重点专科、影像质量控制中心、临渭区医学影像诊疗中心以及远程云医疗会诊中心,拥有先进的设备,如飞利浦128层螺旋CT、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1.5T)、高端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设备、数字胃肠机、DR等,为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检查提供了硬件支持。同时,医院消化科为市级重点学科,技术力量雄厚,在消化疾病诊治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病源充足,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影像科和消化科的专业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设备、准确分析图像,为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在肠道炎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结论
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在肠道炎性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与传统的X线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相比,它能够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更精准地判断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并且患者检查舒适度高。
参考文献
[1]周巍.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对诊断肠道炎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
[2]刘克昌,项微微,张胜兰,等.大小肠双充盈法多层螺旋CT肠道成像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000(001):14-18.
[3]解骞,窦娅芳,梁宗辉,等.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对小肠炎症性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3(2):10.
[4]马跃虎,张卫东,彭明洋,等.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诊断肠道炎性病变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