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在线课程形式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孙建敏 王奕彤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河北省承德市 067000
引言: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多维课程形式(如直播、录播、混合式等)已成为高校教学常态,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课程形式的效果分析,缺乏对不同形式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内在机制的系统探讨,且干预策略的针对性不足。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本研究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多维在线课程形式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差异化影响路径,揭示其内在心理机制(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并构建精准干预策略,为高校优化在线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学习动力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一、多维在线课程形式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线课程的视频形式与内容适配度低
首先,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常存在学科特性与形式错配的现象,如文科课程中“文学鉴赏”在线课程过度依赖录播视频,缺乏讨论场域构建,理工科课程中“部分实验课”的在线课程则简单平移线下讲授,虚拟仿真工具使用不足,艺术类课程“声乐教学”的在线课程质量不达标,实时矫正功能缺失。其次,在线课程的知识模块切割不合理,有些在线课程视频时间过长,45 分钟录播视频无章节标记。当前较多课程视频从头至尾均为教师授课过程的录制,镜头画面单调,交互方式单一,大部分视频只拥有画质切换、音量调整、速率调节、自动跳转等基本交互功能,而个性化交互设计相对缺乏,这很不利于学生保持积极性,维持学习过程。
(二)在线课程中的师生互动单一
在线课程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渠道单一,如仅依赖文字讨论区,实时反馈机制缺失,响应延迟显著。经研究发现,在线课程的互动中时空维度缺陷,异步文字交互平均响应延迟 17.6 小时,讨论区的“僵尸帖”占比高达 43% 。此外, 73% 学生表示"无法感知教师的真实存在,这都会影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层面数字胜任力不足,新型评价欠缺
当前在线课程中,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结构性缺陷与评价体系的代际落差形成恶性循环。研究发现,仅 38.7% 的高校教师系统接受过在线教学培训,且培训内容中仅 12% 涉及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这种能力缺失具体表现为:其一,技术应用停留在工具表层, 78% 的教师仅使用平台基础功能,无法有效整合智能学情分析(如视频暂停热力图)优化教学;其二,评价维度单一化, 65% 的课程仍以作业和考试为唯一评价依据,忽视过程性数据(讨论质量、协作贡献等)的采集分析。深层矛盾在于:传统教师发展体系与数字教育需求脱节,师范培养课程中教育技术学分占比不足 5% ,导致教师普遍缺乏学习分析、混合式教学设计等核心数字素养。教师沿用传统评价标准,忽视过程性数据等问题会影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维在线课程形式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的优化策略
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文献整理及教育实践,提出以下在在线课程形式设计与应用中可实施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在线课程的视频形式与内容适配度
面对视频在网络教学中的中介作用,优化在线课程视频的交互方式是提高在线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优化在线课程视频的交互方式,在线课程设计者可根据课程内容增设更多交互方式,例如:实时弹幕、自行标记关键帧、自行插入内容标签、片段剪辑等功能,以便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集中注意力,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以及记录学习重点与难点,便于日后及时复习,在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后,相信其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所提
高。
在线课程设计者在设计在线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制作在线课程时需考虑到学生是否感兴趣、所用形式是否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特点与能力水平以及发展方向,并以此作为设计依据。其次,应结合经济、技术等实际情况,设置主要的、能够被大多数学生接受的在线课程形式进行授课,以便保证整体的学习效率。最后,还要注意到不同类型用户对知识点的难度有较大差别的要求,除主体形式之外,增设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多种形式的在线课程,例如:提供讲解音频、课件、刷题小程序等。
(二)优化在线课程师生的互动设计
首先,需要构建多层次交互体系,比如在同步层,教师可以每周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视频辅导;在异步层,可以借助 AI 助教自动回复简单的常见问题;在社群层,教师可以组建学科兴趣小组(如钉钉/Discord 社群),定期组织学习者在社群中对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和答疑。
其次,在线课程中可以嵌入微型交互模块,比如每 15 分钟插入 1 次快速投票、弹幕提问等,或者使用 Mentimeter 等实时互动工具等。在在线课程视频中添加笔记的功能,让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分享的文件资料,并可在线编辑,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笔记。通过此类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专注度,进而使学生对在线课程的积极性增加。
(三)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创新评价体系
在教师层面提升数字胜任力,相关部门可以开展"三阶"培训体系,在基础阶:平台操作认证(如教育部 1+X 证书);在进阶层:举办混合式教学设计工作坊,提升教师关于在线课程的设计能力;高阶层:学习分析师进行专项培养。比如:每学院配备 1 名教育技术导师进行技术辅导,可以借助企业微信 7×12 小时技术响应,建立技术支援快速通道。开发教师数字画像系统,实时诊断能力短板;将数字教学能力纳入职称评审核心指标;建立跨学科教师数字学习共同体,通过协同备课促进能力迁移。
在评价层面开发多维评估仪表盘,整合过程性参与度、认知深度、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高校可以将课堂互动、小组协作、实验报告等非结构化学习表现纳入考核范畴,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讨论区文本进行语义分析,量化评估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可以推行同伴互评与自评结合机制,设计包含知识掌握、实践应用、协作能力等维度的标准化评分量表,通过加权算法生成综合学习画像。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学习效果动态追踪数据库,对课程结业三年内的毕业生开展能力回溯评价,通过用人单位反馈数据反向优化评价指标。
三、结语
虽然“互联网 + ”时代的到来让在线课程迎来了飞速发展,然而风口上的在线课程在形式上仍存在许多问题。要改善在线课程形式不能满足学习需求的现状,应注意积极融合新型技术、创新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等问题,未来,高校需持续关注技术演进与教育规律的动态适配,推动在线教育从工具性应用向系统性变革跃迁,从而真正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双重目标,为数字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旭. 高等教育在线课程的发展现状与建设路径[J]. 科技资讯,2022,20(09):180-182.
[2]王志军,余新宇.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要素、理念模型与过程模型[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03):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