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比较与启示

作者

易俊莲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摘  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塑造国家未来公民素质的核心工程。本文以新加坡、日本为例,系统比较两国在德育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方法创新及社会协同机制上的差异。研究发现,新加坡通过“东方价值观+西方方法论”融合构建“五育并举”体系,日本则依托“家校社协同+隐性教育渗透”形成“生活化德育”模式。我国可借鉴其经验,通过强化传统文化根基、完善社会协同机制、创新教育方法等路径,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加坡模式;日本模式;文化传承;社会协同

一  引言

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产生深刻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强调,道德教育需兼顾文化传承与社会适应。未成年人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

新加坡、日本作为东亚文化圈代表性国家,其德育模式既保留传统伦理内核,又融合现代治理理念,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新加坡通过“儒家伦理现代化”实现社会整合,将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爱等价值观与现代公民素养相结合,构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日本则以“集团主义”价值观维系社会秩序,强调集体主义与个性发展的平衡,通过家校社协同和隐性教育渗透,形成了“生活化德育”模式。研究两国经验[1][2],可为我国破解德育“知行脱节”“家校社割裂”等难题提供参考,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发展。

二  新加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解析

2.1 目标定位:国家认同与公民素养并重

新加坡将德育列为 “五育之首”,提出 “五大共同价值观”,体现多元文化包容性,强调国家认同与公民责任。通过《好公民》[3]教材,将儒家 “八德” 转化为现代公民素养,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

2.2 内容设计:传统文化与全球视野融合

构建分层课程体系,小学培养基本道德观念,中学强化社会责任感与国家意识,高中引入全球伦理议题。推行 “国民服役”“社区领袖计划” 等特色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纪律意识、社会参与能力。

2.3 方法创新:真实教育与价值澄清结合

采用真实教育法,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发展成就展等,强化道德体验;运用价值澄清法,通过 “选择 - 珍视 - 行动” 五步法,引导学生分析道德困境,培养批判性思维。

2.4 社会协同: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

新加坡政府通过法律保障和数字化平台推动社会协同。颁布《社区参与法》,要求企业将员工志愿服务时长纳入绩效考核;开发 “德育资源库”,整合资源,提供 VR 道德教育场景。

三  日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解析

3.1 目标定位:集体主义与个性发展平衡

日本德育以“培养心灵丰富的人”为核心,强调“和魂洋才”(日本精神与西方技术结合)。通过《教育基本法》[4]明确“道德教育为教育之基”,将“公共精神”“国际理解”纳入培养目标。例如,要求小学生掌握“倾听他人意见”“尊重多元文化”等技能,培养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全球视野。

3.2 内容设计:生活化与国际化并举

注重隐性课程渗透,通过校园环境设计(如“和室”茶道教室)、校规制定(如“弯腰捡垃圾”行为规范)传递道德规范。在中学开设“全球议题”课程,讨论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问题,培养全球公民意识。通过国际交流、海外研学等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增强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3 方法创新:体验式与心理辅导结合

实行修学旅行制度,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与责任感。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开展“自我探索工作坊”,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与人际关系困扰。心理咨询师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

3.4 社会协同:家校社网状联动

建立家校社网状联动的社会协同机制。家长教师协会(PTA)参与学校决策,如制定校服标准、监督食堂卫生等。同时,日本企业也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例如,丰田公司设立“青少年职业体验日”,提供机械制造、质量管理等岗位实践机会。学生通过参与职业体验活动,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为其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四  中日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比较

五  对我国的启示与优化路径

5.1 强化传统文化根基

开发本土化教材,将《论语》《弟子规》等经典转化为青少年可理解的案例。例如,用“孔融让梨”阐释“共享理念”,用“孟母三迁”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时,实施非遗传承计划,在中小学开设剪纸、皮影等课程,通过技艺学习培养耐心与工匠精神,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2 完善社会协同机制

立法保障家庭教育责任,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明确家长参与德育的法定责任。例如,要求家长每年完成40小时亲子共读,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活动。同时,建立企业CSR激励机制,对提供青少年实践岗位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建立“德育实践基地”认证制度,推动社会资源向德育倾斜。

5.3 创新教育方法

开发游戏化德育产品,如“道德选择”角色扮演游戏,设置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场景,让学生在决策中学习道德规范。同时,引入心理韧性训练课程,如正念减压(MBSR)课程,通过呼吸练习、身体扫描提升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道德行为数据,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指导。

5.4 应对数字时代挑战[5]

建立青少年模式技术标准,要求短视频平台对“炫富”“暴力”等内容进行模糊处理。同时,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增设“算法偏见”“数据隐私”模块,培养数字时代公民素养。此外,还可以建立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青少年的网络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六  结论

新加坡、日本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表明,德育需兼顾文化传承、社会适应与个体发展。我国应立足本土文化,构建“家庭奠基、学校主导、社会支持、技术赋能”的四位一体体系。通过政策创新、资源整合与方法迭代,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公民。具体而言,可以强化传统文化根基,完善社会协同机制,创新教育方法,并积极应对数字时代挑战,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义亭.新加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5(5).

[2] 王瑞刚.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3).

[3] 新加坡教育部.好公民教材[M].新加坡:教育出版社,2020.

[4] 日本文部科学省.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Z].2019.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报告(2024)[R].2025.